新浪财经

银行并购狂潮席卷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15:36 《资本市场》

  ◆作为依赖市场和公众信心而生存的银行业,规模大小对其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影响。追求规模经济就成为银行热衷并购的最合理诠释。资料表明,美国几乎所有现存资产超过200亿美元的大银行,都是通过收购合并产生的。

  渣打银行完成对台湾新竹商业银行的收购后,日前,又一家台湾商业银行——华侨银行百分之百的股权被华尔街金融巨头花旗银行全资揽入怀中。事实上,这两起并购案仅仅是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并购大潮中的两朵小小浪花,未来全球银行业并购还会发生更多精彩的故事。

  追逐话语权的扩张

  欧洲一家投资银行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储蓄银行的最低资产规模达到了250亿美元,银行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客观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判断。一家调查公司对美国50家大银行的调查,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了1.29%,股本收益率从13.6%提高至15.9%。

  与规模经济紧密相关的是银行新增投入成本可以随着合并的实现得以降低。目前,国际银行界普遍预测未来银行竞争将从有形的地区性网络走向无形的电子网络,由此必然导致各大银行加大科技投入。然而科技投入的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电脑系统及其他电子设备软件是接近固定成本的,即两家银行合并后只需用一套电脑系统即够,可以大大降低费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法国储蓄银行和人民银行合并之后,相关科技投入成本仅为原来的1/2,而法国巴黎银行与意大利国民劳工银行合并将节省成本4500万欧元。

  对于“范围经济”的追求是银行争相合并的另一个重大动因。即通过合并可以进入更多的经营阵地或者拓展原有的经营空间,形成协同效应。如荷兰银行凭借收购印尼两家银行开设的新渠道,让自己进入印尼中小企业市场。更加重要的是,合并可以让参与各方互相利用对方的客户基础、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来扩大经销网络,增加销售额。如德国最大的银行——德国银行吃进柏林银行后,前者可以利用后者的个人银行业务渠道推广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而后者则借助前者强大的投资银行业务功能,拓展自己的零售银行市场。

  在追求并购之后更大市场收益的同时,国际银行界对于大银行对监管层所可能产生的强大影响力也趋之若鹜。国际金融专家们在对财务业绩的研究中发现,大银行可以达到“监管俘获”,即受管制者影响监管者的能力。

  银行越大,其所在国的监管者和立法者在起草新的法规时就更容易将银行的利益纳入考虑范畴,从而形成有利于大银行的立法指向。也正是企图获得更大的决策话语权,银行业都信心十足地走上了合并之路。

  外部环境的巨大推力

  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银行业今天所发生的并购故事无论是从范围、规模还是频率而言都是空前的,这种结果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外部环境的巨大推动力。

  放松企业并购尤其是跨境并购的管制已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正是如此,并购企业都试图充分利用制度松动的契机来达到扩张的目的。

  美国是对银行并购的管制比较严厉的国家,美国政府专门颁布了麦克菲顿——佩拜法和银行持股公司法。不过,麦克菲顿——佩拜法中关于“银行不得跨州设立分行”和银行持股公司法关于“银行持股公司在并购非银行业务公司后只能限于从事和银行业紧密相关的业务而不得从事非银行业务”的规定,如今已被彻底废弃。

  学美国人出牌,日本也在所谓的“金融大爆炸”改革中对银行业的并购与重组大开绿灯。从修改《禁止垄断法》以允许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到重新厘定“银行法”以承认金融混业经营,日本政府对于银行业并购敞开的大门比任何时候都要宽大。

  与美日一样,欧盟对银行业并购的绳索也开始松解。在欧委会正式推出的《金融工具市场规则》这一最新法案中,明确规定将于2007年11月起,正式实施新法律草案被认为是促进欧盟金融服务业市场走向全面自由化的基础性规则。不仅如此,欧盟还将在今年起草新的、更清晰的银行业监管规则,以进一步消除成员国之间银行跨境并购的制度障碍。

  如果说各国不断降低的管制“门槛”吊起了银行业并购胃口的话,那么前不久刚刚生效并对全球所有银行产生强烈约束作用的重大法规——“巴塞尔2号协议”则让银行业并购成为一种必需。作为当代全球银行业最为重大的改革举措,“巴塞尔2号协议”重在强调银行的风险管理,为此协议提出了银行的最低资本规定、内部风险暴露和管理程序以及监管当局严格的评价体系等,而且所有的目标内容都设定了十分具体的量化指标。

  按照“巴塞尔2号协议”的要求,各国银行都必须进行数据储存和标准化、开发足够的风险模型和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一家银行仅仅通过内部评级方法达到协议要求所需总费用为5000万~1亿美元之间。这些庞大的开支对于中小银行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为了规避这种制度建设风险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许多银行最终都选择了并购这一明哲保身之路。

  活跃的“欧洲板块”

  虽然10多年前欧洲国家也像当时的美国和日本那样燃起了银行并购的熊熊战火,但截然不同的是,美日等国的银行并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巨无霸,而由于国家之间法律与制度壁垒的强大约束,欧洲银行业的并购却一事无成。历史留给了欧洲人太多的遗憾,欧洲人却用今天迅猛的市场方式对昨天作出了彻底的修正。

  与外界对于欧洲国家只赞同国内银行并购的评价完全不同,过去几个月中除了法国储蓄银行合并人民银行、德国银行收购柏林银行等极少数案例发生在一国内部之外,跨境并购成了欧洲国家银行业资本联合的最新一道风景。从法国最大银行农业信贷银行收购英国莱斯特公司,到西班牙最大的银行桑坦德银行并购英国李斯特银行,再到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信贷银行兼并德国裕宝联合银行,金融巨头之间的跨境买卖和合作被不断推向高潮。

  被欧洲银行业人士称为资本并购“百慕大地区”的意大利如今却成为了域外资本火力最集中的地方。长期以来,由于意大利银行对顾客的收费高以及银行业较分散,人们将其视为理想的收购目标。数据显示,意大利银行收费水平为全球最高,消费者平均每年要为一个账户付给银行252欧元;意大利居民收入的11.3%会纳入银行储蓄体系之中,也高于欧盟国家10.5%的比率。

  分析家指出,意大利的零售银行市场将成为国际银行界的最爱。因此,无论是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收购意大利国民劳工银行,还是荷兰银行顺利吃尽安托威尼塔银行,抑或是巴黎银行吞并意大利国民劳工银行,人们相信这一切只是国外银行资本在意大利开展大规模并购的开始。

  欧洲银行业的并购如山洪般地爆发与该地区所蕴藏的巨大市场能量密切相关。正如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委员查利·麦克里维日前指出,欧洲银行的跨国并购活力大大低于其他行业。从2001年算起,欧洲银行业内发生的并购交易只有1/5属于跨国性质,这一比例在非金融行业却接近50%,由此看来欧洲金融市场还处于“有待开发”的阶段。

  银行越大越好?

  波涛汹涌的银行业并购推动着全球金融资产的快速洗牌和重构,并最终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银业“旗舰”。在美国,10家最大的

商业银行控制的全国银行资产已从10年前的29%上升到目前的49%;在日本,3家新的“超级银行”吃掉了11家老银行,并事实操纵着日本银行资产的一半有余。美国第一银行董事长约翰·麦科尔预测说:“未来5年国际银行业将出现越来越大的交易”。然而,银行业的并购过程到底有没有临界点?银行是不是越大越好?国际银行界一个十分流行的观点是:更好的银行都希望变得更大,但更大的银行不一定是更好的银行。

  作为银行并购追求的首要目标——规模效益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伴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降低,并极有可能带来内部控制失败等后果。以花旗为例,日前花旗分行电脑系统发生故障导致了27.5万笔交易发生严重错误,并再次遭到了日本金融服务局的公开谴责。在市场人士看来,引发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在于花旗毫无节制的并购所形成的“大企业病”。

  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的整合是至今许多银行并购过程中最难跨越的障碍。这里不仅牵涉到两个不同银行间网络和技术衔接的困难,而且还需要弥合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但当银行在这些方面透支过大,势必肢解和分散自身开拓市场的物质与人力资本的支持力量,并最终弱化银行的收益功能。特别是当并购整合陷入流产时,银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加沉重。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银行并购是以银行数目的减少为结果,银行数量的减少表明消费者和客户的选择余地少了,竞争的缺乏将不利于降低费用。

  还须明确,当一个行业只剩下几个企业帝国时,人们不愿看到的两种局面自然出现:一种是“帝国之战”,任何一个淘汰出局都可能引起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震荡;另一种是“帝国的妥协”,竞争法则的失效,垄断妨碍竞争。当然,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的国界逐渐消除,任何一家单一的银行都无法垄断全球金融,所以后一种情况在国际上出现的可能性不大,而前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这就意味着当今全球银行并购潮将是增加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因素。

  (作者供职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