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唐建的倒下和监管精神的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05:0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珠玑子

  2000年初《财经》杂志曾以“基金黑幕”为封面报道了上海证交所研究人员的一份调研报告,讲的是对当时基金公司操作行为的描述,这些行为涉及诸如对敲、倒仓、分仓等庄家行为。《财经》杂志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博时为首的十大基金公司(当时所有的基金公司)纷纷发表声明,表示坚决不能接受对基金行业的全盘否定。管理层更是有人把基金比作出生3岁的小孩,拉屎撒尿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件。

  而基金入市7年以后的今天,基金黑幕终于被撕开了一角。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设立“老鼠仓”的行为已被中国证监会查实。唐建极有可能是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被查处的第一人。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扶持下,基金行业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基金已经成为中国的公众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充分肯定基金行业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整个行业的规模迅速膨胀时,就意味着承担了更大的市场责任。此时惩办唐建,可谓恰逢其时。

  现在,没有人再像当初一样把集中持股当作基金黑幕来揭露了,但是围绕股市的丑闻却没有结束,而是花样百出,推陈出新。老鼠仓,只是其中冰山一角。

  长久以来,内幕交易在中国的市场上是何其猖狂,如今唐建的“翻船”,或许预示着我们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监管精神崛起的时代。

  遥望当年,两相对照,监管层对事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沧海桑田,这一切改变总的可以归结为市场的日趋成熟和监管者监管意识的不断觉醒。

  纵观世界成熟

资本市场,无不经历了由乱到治的发展历程。监管层也经历了由放任到管制的监管精神崛起的过程,经历了不断自我校正并最终准确定位和严格执法的过程。

  历史的法则是不能随便逃脱的。回顾中国市场的监管历程,我们的监管者同样忽视了很多应该做的事情。

  在我国,由于情况特殊,风险监管不仅不被市场接受,反而常遭诟病,并被插上了“政策市”的标签。所谓“政策市”,在定义者眼里,就是政府主导、行政色彩较浓。以发行为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监管机构便设置了大量的发行环节的管制措施和制度安排,从额度制度到通道制度到保荐人制度和发审委制度等等,不一而足。

  长期以来,我们有制度,但执行环节存在重大问题,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漠视监管制度、内幕交易频发,甚至长期处于一种民不举、官不究的状态。

  然而比起7年前,我国股市现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机构行为不断规范,

股权分置基本解决,机构投资者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理性投资已成为市场的主导。与此同时,监管手段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也发生了变化,监管机构也在不断成熟。

  5月1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就强化监管、及时惩处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提出新要求。比如,要求各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要紧密配合,进一步加强一线监管,继续强化对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等。从证监会近期接连立案查处杭萧钢构S延边路贤成实业看,监管层正在由被动监管向主动出击的转变。

  这一切都说明了一点:市场的发展推动了监管者意识的觉醒,一个新的监管时代呼之欲出。

  全流通条件下的中国股市,大股东更易操控股价,并购重组造假不断,愈来愈多的公司采取了股权激励的方式,管理层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有可能出现操纵利润影响股价的动机,管理层为获得企业控制权实行管理层收购(MBO),为了降低收购成本,管理层有隐瞒公司利润压低股价的动力。恰逢牛市,操纵股价,内幕交易和虚假信息更是四处横行,一定程度上,日趋复杂的中国股市已经超出了年轻监管层的经验范围。此时此地,新兴加转轨的中国市场更需要监管者监管精神的崛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