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以能源的名义 期待恢复夏时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 05:0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夏业良

  北京大学

  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时制离开国人生活15年了。

  这个又称为“节约日光时间”(Dayliɡht-Savinɡ Time,简称DST的)作息制度,是为着节约

能源而来的。即在天亮早的夏季将时间提前一小时,促使人们早睡早起,充分利用夏季充足的自然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目前全世界有约110个国家每年实施夏时制,但采纳夏时制在实施的具体规定上多有差异。

  据说最早有夏时制雏形构思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在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期间,由于习惯于早睡早起的生活,在早上散步时几乎看不到法国人活动,原来法国人习惯享受夜生活,大多到次日上午10点才起床。于是他于1784年给《巴黎杂志》的编辑写了一封信,认为法国人的生活习惯,浪费了大好的日照时光,他建议法国人早睡早起,每年可因此节约6400万磅蜡烛。1907年,一位英国建筑师威廉·维莱特(William Willett)正式向英国议会提出夏时制构思。

  但最先实行夏时制的却是德国,时间是1916年,英国紧随在后。夏时制节约了约15%的煤气和电力,但为了弥补损失,电力和煤气公司也将价格提高了15%。法国不久也效仿实施。 1917年,俄罗斯首次实行了夏令时,但直到 1981年才成为一项较为固定的制度。 1918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也实行了夏时制,但战后立即取消了。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恢复夏时制,随后又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取消。1966年,美国重新实行夏时制。欧洲大部分国家从1976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首次石油危机3年后(1973年)开始实行夏时制。

  我国的上海和天津在1919年曾经实施过夏时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只实行了一年,却开创了我国实行夏时制的先例。

  1986年4月,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夏时制。据窦星元1986年发表文章中的计算,当时实行夏时制一年可节约7.54亿度电,约占全国照明电量的8%。

  1992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暂停实行了6年的夏时制。理由是:我国南北温差大,东西时差大,因为全国采用统一的北京时间,夏时制在我国西北、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收不到节电效果,给人民生活和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现在看来当时的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牵强,因为北方地区夏季天亮时间大大提前(比如北京地区5月份在早上5点多天已大亮),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天亮时间更早,本可以使夏时制时间提前3小时以上,以便节约更多的照明电力。但由于全国地域跨度较大,而中国迄今为止没有把全国分为几个时区,而是把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因此如果把夏时制时间统一向前拨3个小时以上,就可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工作与生活。

  暂停夏时制的另一层含义是:提前1小时所能节约的电力是比较有限的,所以不值得实施夏时制。但是20年之后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电力消费水平方面也比20年前高出不少。下面我将以具体数字加以说明。

  最近15年来,虽然中国的能源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能源紧缺、电力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内容,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当年恢复有利于建设资源

节约型社会的夏时制,此其时也。

  笔者建议: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夏时制,可以从每年的4月30日24时开始,到9月30日24时结束,合计153天时间。这两个起始点分别处于我国“五一”和“国庆”长假开始时段,人们可以有几天的适应调整期,不至于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过于显著的不利影响。

  如果每人每天因实施夏时制而节约1度电,那么每人每年因此可节约153度电,全国13亿人口中如果有10亿人能够因实际参与实施夏时制而做出贡献,那么每天全国可节约10亿度电,每年全国可节约1530亿度电。如果每人每天能节约2度电,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20亿度电,每年全国可节约3060亿度电,相当于三峡大坝年发电量(846.8亿度电)的3.61倍,是葛洲坝年发电量(141亿度)的21.7倍,是美国胡佛大坝年发电量(40亿度)的76.5倍。

  可见,夏时制有多么巨大的节能潜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