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红筹兴衰:九七一年从天到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05:3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1997年的香港城,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已黑云压顶。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香港股市忽然来个急转弯,变成一泻千里、几近崩溃。这一幕颇具戏剧性的“红与黑”的故事,便是由红筹股领衔主演。红筹兴衰:九七一年从天到地

  证券时报记者钟恬

  《十年回归话港股》题记

  1997年7月1日,一个令全球瞩目的日子———这一天因香港回归祖国而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香港的回归,历史性地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又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其对香港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

  回眸十年回归后的历程,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香港方方面面的经历与变化,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人回味,让人难以忘怀。

  为着缅怀过去、追赶未来,在香港回归十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刻,证券时报港股版特推出“十年回归话港股”专栏,回顾十年来香港证券市场的风风雨雨。

  十年过去了,但亚洲金融危机、香港金融保卫战、百富勤事件、创业板风云、红筹风暴、H股热潮等等,似乎仍历历在目;十年间,恒生指数起起落落,上市公司进进出出;十年间,制度改革、机制创新、监管变革等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回味与深思.....

  回归十年,香港证券市场与内地A股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联动更为频繁。因此,回放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仅有利于香港证券金融业的发展———让“东方之珠”更加璀璨夺目,更有利于正处于成长中的、向着规范化、国际化方向迈进的内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1997年6月底,香港恒生指数在突破15000点的心理关口后,在回归前一交易日以15196.79点的历史高位收市。

  受益于回归憧憬,恒生指数从当年1月份的12000点一路飚升而来,这一幕“风卷红旗、连破大关”的好戏中,红筹股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据统计,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年中不到一年时间里,恒生中资企业指数上涨198倍,超过恒生指数同期涨幅4倍,红筹板块红极一时。

  “每日十大上升

股票排行榜中,70%以上为红筹股。”

  “任何一家垃圾股传出被红筹企业收购的消息后,股价当天就暴涨100%至200%。红筹股交易量激增使得证券分析员需求大增,当时有红筹股分析员的年薪在短短一年间急增三倍,至150万港元。”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描述当时迭起的红筹狂潮。

  “炒卖红筹股的投机活动席卷整个股市,当时的市场憧憬大都与红筹股有关,可在内地收购廉价加上优质的资产,注资风潮蔚然成风。”交银国际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温天纳回忆当时情景时说。

  一段“北控神话”更是把红筹热推向顶点。

  6月份招股的北京控股(0392.HK)已有珠玉在前———1997年初上市的红筹公司,如广信企业、北京北辰、深业控股等受到热情高涨的追捧,超额认购倍数均达数百倍,但其表现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冻结资金高达2149亿港元,并一举创下超额认购1276倍的历史纪录,至今没有被超过。

  当时市场反应空前热烈,曾两次加印认购申请表,总印数达110万张。甚至香港金管局也被惊动了,在该股结冻前发函给各大银行,不准借钱给投资者,因为冻结资金几乎达到香港外汇储蓄的一半,风险太大。

  北京控股发行价为12.48港元,市盈率达19.35倍,在上市首日开盘价升至45.20港元,升幅达360%。

  “神话”之说由此而来。

  除北京控股外,其他红筹股新贵们也都各显身手。除直接招股上市外,一些红筹股公司抓住机会,运用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重组分拆等资本运营方式筹集资金,注资收购。上海实业在1996年上市后刚过一年,便已有两次注资行动,合共配售增发近80亿港元,带动股价一路上涨,其股价从上市时的10港元涨至1997年7月的40港元。光大控股也在这股红筹潮中红透半边天,其市盈率曾高达1000倍以上,这意味着,按照已实现的每股收益计算,要超过100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投资。而已经激情洋溢的投资者,竟然毫不介意“千年等一回”。

  然而,现实中的市场终究是没有神话的。

  进入8月份,在买卖气氛炽热的带动下,恒生指数在8月7日攀上了16673.27点的历史高位。

  但这已经是最后的疯狂。就在回归两个月后,亚洲金融风暴正式袭击香港。香港股市遭受重创,而最经不起冲击的,恰恰是1-8月份领衔暴升的红筹股。

  从9月起,红筹股一泻千里,成为了港股暴跌的导火索。仅仅10月13日一天,恒生中资企业指数下跌177.98点,收于2687.13点,跌幅达6.2%,大大超过恒指1.4%的跌幅。在香港大盘整体向下急跌的日子里,恒生中资企业指数直坠而下,至1998年9月1日跌至最低点,收报576.76点,与最高纪录相比跌幅高达86%。

  此前被经过市场炒作得忘乎所以的一些红筹公司,不得不打回原形。北京控股受传言影响大幅下挫,跌破首日挂牌市价,神话终于破灭。曾引得万千投资者追捧的光大控股,在8月份高峰期曾升至23港元,红筹股泡沫爆破后跌幅惨重,股价一个月下跌超过90%。时至10年后的2007年,光大控股因受益于旗下公司光大证券及光大银行的上市概念,股价已经涨过几轮,也不过是10港元左右,不及高峰期的二分之一。

  原来逢“红”便涨的市场,转眼变成了谈“红”色变。“牛市总有市场憧憬,大牛市更有市场大憧憬。可是使股民趋之若鹜的市场大憧憬,往往也是开启牛市踏进泡沫大门的钥匙。”温天纳说。

  金融风暴期间,红筹股元气大伤,几近崩溃。特别是粤海集团和广信集团因抵不住金融风暴冲击,先后出现财务危机,更使得红筹形象一落千丈。红筹股积弱难返,从此步入了低迷徘徊。近年来,随着H股的崛起,市场再度炽热步入牛市,但红筹股却已难再独领风骚,很少被单独作为一个“概念”炒作。

  但不管怎么样,1997年堪称香港股史上的“红筹股年”。据香港联交所的统计,在1997年香港证券市场的集资活动打破历史纪录,全年集资超过800亿港元,其中逾9成为红筹国企公司所筹的资金。1997年上市的红筹公司共11家,共筹资460多亿港元。

  题外的话

  张爱玲这样描写笔下女主角对香港的印象:“在这夸张的城里,就是栽个跟头,只怕也比别处痛些。”

  这一说法对于一干在1997年“栽了跟头”的红筹公司来说,应该是感同身受的。在香港这个国际性金融中心,风光无限、盛极一时过后,广信破产了,粤海重组了,众多被暴炒的红筹公司股价最终还是原形毕露。

  痛定思痛,许多红筹公司的通病终于得到了正视:单纯靠“概念炒作”维持股价的做法行不通;单纯靠资产运作扩大企业规模的做法行不通;一窝蜂向多元化发展和追逐市场潮流乱投资的做法行不通;过多依赖国家和政府行不通……

  曾创造过“神话”的北京控股,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主业,将不相关的业务逐步剥离。

  “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

资本市场对综合类的公司不再看好,当时我也想不通,综合公司抗风险很强啊,市场为什么不喜欢它呢?”曾参与过北控上市筹备的、北京控股集团现任总经理白金荣说。

  后来白金荣终于想明白了,并对北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也是日后红筹复苏必经的一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