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A+H股公司业绩喜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 03:1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统计数据显示,39家A+H股公司2006年共实现净利润2008.80亿元,占了已披露年报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近50%,较高的利润集中度显示出这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本报记者 王璐 纵观去年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除了股改和清欠以外,牵动亿万投资者关注的无疑是一批H股公司的回归,尤其是工行这只世界级IPO的A+H股同时上市,更是将H股回归进程推向了高潮。正是如此,沪深两市39家A+H股公司(中信银行除外)2006年的业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统计资料显示,这批公司2006年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均每家创利51.5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39.33%,业绩涨势喜人。 39家公司创造五成半净利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这39家A+H股公司2006年共实现净利润2008.80亿元,占了已披露年报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近50%,较高的利润集中度显示出这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9家公司中,东方航空、洛阳玻璃、北人股份出现亏损,其余36家均实现盈利。有17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其中,中国石化是当之无愧的盈利大户,去年全年盈利506.64亿元;工商银行位居其次,盈利487.19亿元;中国银行则以全年盈利418.92亿元排名第三。 按算术平均法,这批A+H股公司平均每家实现净利润51.51亿元,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4元,远远高于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综观这批公司所处行业,主要涵盖交通运输、石化、钢铁、资源、金融服务等行业,可见去年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这些公司业绩优异的主要原因。 盈利水平快速增长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A+H股公司2006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且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39家公司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共24026.82亿元,占全国去年GDP总值的11.50%,比2005年的19258.39亿元增长了24.76%,完成净利润2008.80亿元,同比增长则高达39.33%。其中,31家公司净利润较2005年增长,16家公司业绩同比增长幅度在50%以上,江西铜业、鞍钢股份、海螺水泥等盈利10亿元以上的公司业绩增长幅度均超过100%,显示出极强的盈利能力。 每股收益方面,40家中有9家公司每股收益在0.50元以上。其中,东方电机以每股盈利1.845元拔得头筹,较2005年增长57.28%;其次为江西铜业,每股收益1.59元,较2005年增长147.81%。 业绩增长源于主业 值得注意的是,与绩差公司靠投资收益、坏账转回实现盈利相比,A+H股公司的业绩呈现的是实质性增长,“注水”现象几乎没有。 统计显示,这39家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总额高达2998.12亿元,较2005年的1995.39亿元同比增长50.25%。31家净利润增长的公司中,近九成主营业务利润呈现同比增长,显然,主业的做大做强是这些公司业绩提升的首要原因。其中,主业利润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鞍钢股份,同比增长245.64%,广船国际和江西铜业则分别增长135.23%和129.95%。 正是得益于主业盈利能力的增长,这批公司未来的业绩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根据今年一季报显示,大多数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保持了强势增长的势头,海螺水泥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幅度高达617.26%。 盈利不忘回报投资者 在业绩大幅增长的前提下,A+H公司不忘和投资者分享盈利成果。根据统计,36家盈利公司有32家公布了分配方案。这些公司均打算进行现金分红,拟派发现金额达492.79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24.53%。另有个别公司还打算进行公积金转增股本,由此显示出A+H股公司较强的回报能力,而这足以让投资人感受到这批特殊蓝筹群体的乐观发展前景和稳健风范。 H股回归推进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 □本报记者 王璐 2006年一批H股公司的集体回归以及A+H两地同步发行上市的实现,无疑壮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蓝筹群体。这批特殊群体登陆A股市场,符合A股市场发展和投资者利益,有利于重塑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推进A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拉动国内一些行业出现了飞跃性的改变。尤其是一批在香港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都是受惠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行业。这些企业不仅实现了业务规模、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且为了抓住发展机会,实现市场整合,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然而由于香港市场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单一、市值集中度高、市场波动频繁的特点,造成这些H股公司在短期内实施再融资很难得到认同。 与此同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后国内A股市场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些大型蓝筹公司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降低市场的波动性。在此情况下,在港先行上市的蓝筹公司的 “回归”水到渠成。 这些蓝筹H股公司回归内地A股市场,将为A股市场投资者提供稳定、丰盈的投资回报,这不仅有利于重塑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而且还会推动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此外,如果说H股公司的回归热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与理性进程,那么,由此带来的香港资本市场和内地资本市场的逐步对接是更具深远意义的,它意味着中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提速。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目前中国内地在港上市的H股公司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这些公司的规模庞大,一旦实现内地上市后,在A股市场市值上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香港资本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关联性将迅速提高。通过这些A+H股公司的股权市场及其交易,将推动香港与内地之间资本流动管制的进一步松动,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一个统一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加速形成。因此,H股公司的回归意味着内地资本市场向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靠拢。 清欠收官 卸下上市公司历史包袱 □本报记者 王璐 2006年,是我国资本市场发生重大转折之年。在这一年,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扫除了制约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性障碍,那么,“清欠风暴”则基本剜除了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发展的“毒瘤”,为上市公司卸掉了背负多年的历史包袱。 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共有380家上市公司完成了清欠工作,清欠总额336亿元;此外,有19家上市公司完成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以资抵债、以股抵债议案的程序,在今年陆续会完成清欠工作,涉及占用额合计54亿元。已完成和处于清欠程序中的公司共计399家,涉及占用总额390亿元,分别较2005年底下降93%和84%。 有形之手推进清欠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规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是对上市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侵犯,是严重损害上市公司和广大中小股东权益的违法行为,也是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正因如此,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的治理力度。 2005年6月,证监会下发《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清欠措施和清欠进度,力争两年内清理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年8月,郑州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将股权分置改革和以股抵债相结合,探索了新的清欠方式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2006年,在清欠工作已经取得较大成绩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再次发力,要求上市公司加快清欠进程。5月,证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清欠工作的通知》,明确上市公司董事会对清欠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司董事会要建立对大股东所持股份“占用即冻结”的机制,坚决遏制“前清后欠”问题的产生;6月28日,《刑法修正案(六)》颁布实施,明确了对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刑罚标准,加大了对侵占的刑事打击力度。与此同时,国务院领导对该项工作也极为重视,指示各有关方面积极配合,抓紧解决清欠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2006年10月初,证监会在长沙召开清欠座谈会,要求各证监局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群策群力,奋战80天,坚决打胜清欠攻坚战,并对年底完成清欠无望的公司进行立案稽查,固定相关证据;11月初,证监会、公安部、人民银行等8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的通知》,有力地推进了清欠工作。 三百多亿成功讨回 “有形之手”的强力介入,成为解决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的一大法宝。年报显示,2006年上市公司清欠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去年年末,两市有300多亿资金被上市公司成功收回,未能解决资金被违规占用问题的上市公司“老赖”仅剩17家,涉及占用额92亿元。 从清欠方式和手段来看,2006年创新式清欠案例频出。根据年报披露内容显示,现金清偿、红利清偿、以资抵债清偿、股权转让收入清偿和以股抵债清偿等方式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公司以股改为契机,将股改工作与清欠相结合,通过传统方式和金融创新,较好地解决一些关联公司长期占款的历史遗留问题,改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优化公司的资产结构 此外,上市公司运用法律手段追究资金占用方和责任人法律责任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如S*ST龙昌、S*ST棱光等上市公司资金占用方均被上市公司告上了法庭。个别公司资金占用方责任人还因涉嫌挪用资金罪和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罪被刑拘或被逮捕。 司法手段铲除“钉子户” 对于剩余的一批欠款“钉子户”,中国证监会在今年年初曾公开表示将采用司法手段追究责任。据悉,未能解决资金被违规占用问题的17家“钉子户”已全部被证监会立案稽查,且9家公司的主要责任人已进一步被采取司法措施。 此外,上证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沪市尚存的12家存在资金占用问题的公司中,大部分是ST、*ST公司。对这些公司,上证所将结合2006年年报的审核,如果无法完成清欠或无法拿出切实可行的清欠方案,则坚决不受理其恢复上市的申请,对连续亏损符合退市条件的公司,坚决予以退市处理。但退市并不意味着清欠责任的解除,有关责任人仍要履行其清欠还款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清欠增色年报业绩 □本报记者 王璐 2006年,由于监管部门的力推,大股东及相关关联方归还了对上市公司的欠款,伴随着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大幅下降,坏账准备大量转回。根据公布年报且具有可比数据的公司统计,上市公司2006年应收款项原值总额较2005年下降,相应使得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期末数随之下降,坏账准备的冲回对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据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清欠得力,上市公司2006年的应收账款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伴随着应收款原值的大幅下降,转回的坏账准备冲抵管理费用,使得很多公司的利润状况大为改观。从年报可以看出,有一批公司因为清欠转回的坏账准备超过了公司的净利润,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绩差公司和ST公司。因为收回巨额被占资金,这些公司避免了再次亏损或摘牌。 以*ST嘉瑞为例,公司2006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1405.84万元。而公司扭转业绩乾坤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实际控制人湖南鸿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于2006年向公司偿还了全部资金占用共计52619.99万元,冲回计提的坏账准备。 再看*ST巨力,2006年实现净利润408.19万元,比上年的-29665.97万元增加30074.17万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2005年度计提了坏账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而2006年因清欠及重组,应收款项期末较期初显著减少,坏账准备的计提也较上期显著减少。由此,公司实现了盈利。此外,SST华新、渝开发、鹏博士等公司也都存在这一情况。 2006年盈利排名前20名A+H股公司有关财务指标 证券代码证券简称2006年度净利润2005年度净利润 2006年度净利润 2006年度每股收益 2005年度每股收益 2006年度每股收益 2006年度每股股利 [合并报表、亿元] [合并报表、亿元]同比增长率[%][ 全面摊薄、元] [ 全面摊薄、元] 同比增长率[%] [税前、元] 600012皖通高速7.49 6.59 13.66 0.45 0.40 13.660.25 000063中兴通讯8.07 11.94 -32.400.84 1.24 -32.40 0.15 600875东方电机8.30 5.28 57.22 1.85 1.17 57.220.2 600027华电国际11.2210.15 10.53 0.19 0.17 10.530.062 600377宁沪高速11.286.96 61.93 0.22 0.14 61.930.19 600585海螺水泥14.284.07 250.941.14 0.32 250.94 0.2 600188兖州煤业17.4924.95 -29.900.36 0.51 -29.90 0.2 600808马钢股份22.7728.48 -20.050.35 0.44 -20.05 0.13 601991大唐发电27.0723.61 14.68 0.48 0.46 4.55 0.234 600026中海发展27.6127.14 1.720.83 0.82 1.72 0.3 601111中国国航31.9117.09 86.71 0.26 0.18 43.760.0492 600362江西铜业46.0918.51 148.971.59 0.64 148.97 0.4 600011华能国际55.5047.63 16.54 0.46 0.40 16.540.28 601318中国平安59.8633.38 79.33 0.97 0.54 79.330.22 000898鞍钢股份68.4520.79 229.171.15 0.70 64.390.58 600036招商银行71.0839.30 80.84 0.48 0.38 27.590.12 601628中国人寿96.0154.56 75.97 0.34 0.20 66.630.14 601988中国银行418.92 274.92 52.38 0.17 0.13 25.720.04 601398工商银行487.19 374.05 30.25 0.15 0.15 -3.290.016 600028中国石化506.64 395.58 28.08 0.58 0.46 28.080.11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