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东方证券:股指期货上市对现货的短期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05:34 中国证券报

  □课题研究员:高子剑

  选送单位: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24日,尚福林主席在2006年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上表示,“股指期货推出时机已经成熟,证监会将在明年初推出股指期货交易。”当天上证综指大涨45.79点,许多大盘股涨幅都超过4%。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9月11日和14日,模式都是“监管层股指期货讲话、大盘上扬、蓝筹股涨幅高于大盘”,市场从此开始认为股指期货将带动蓝筹股行情,论点不外乎是“股指期货引发蓝筹股稀缺性、机构抢进蓝筹股争取指数话语权”。

  从传统金融学的角度而言,股指期货不可能改变

股票市场的走势。简单地说,如果股指期货增加股票买气,那么有股指期货的市场(如H股)就会相对没有股指期货的市场(如A股)不断的拉高溢价,这并不符合我们的经验。

  那么从海外的实际经验来看,我们分析了恒生指数期货、日经225指数期货、KOSPI 200指数期货以及台湾加权指数期货。在长期方面,恒生指数与日经225指数都是期货上市前6个月涨,上市后6个月后也是涨;韩国KOSPI200指数与台湾加权指数刚好相反,上市前6个月跌,上市后6个月后也是跌。换言之,股指期货上市前的长期趋势不会在上市后受到影响,也就是股指期货不会改变股市长期趋势。但是在短期方面,这4个海外股指期货上市时,前一个月都是上涨,后一个月都是下跌。波段高点都出奇的与股指期货上市接近,全部是2周内见顶。所以,以短期来看,股指期货上市前助涨指数,上市后助跌指数。也就是长期虽然没有影响,但是短期还是有股指期货效应。

  为什么会有这种短期效应?我们的假设是:一、上市前涨,因为机构买进蓝筹股取得话语权;二、上市后跌,因为机构观望股市可能的变化,而且参与股指期货交易需要现金,所以调节持股;三、长期趋势不改变,因为股指期货不可能改变股市基本面。那么要证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进行下列论证:

  第一种分析方法是用上市的指数对比参照指数。我们用加权指数对比日经225指数,可以看到1998年1月以前,二者的走势接近。但是从股指期货推出前半年开始,加权指数拉出一段大幅溢价,上市后二者又回归一样的水平。以日经225指数作为参照,台湾加权指数“上市前涨上市后跌”得到印证。

  光看指数表现,可能有人说是当时对应的基本面就是上市前利好上市后利空,那么市盈率就可以提供客观的评价。台湾加权指数的市盈率在股指期货上市前一个月98年6月12日的28.75倍的低点,上升到7月20日32.67倍的高点,之后又下跌。有趣的是,市盈率的中期高点出现在加权指数期货上市前一天,时间点非常巧合。股指期货对市场买卖意愿的改变可以从市盈率得到客观的回答。

  指数是由许多股票的表现组成的,那么股指期货行情是反映在所有的成份股上吗?答案是否,行情主要出现在蓝筹股,因为大盘股才拥有指数的话语权。以台湾市值最大的股票台积电(2330.TW)举例,加权指数期货上市前半年开始涨幅就高于大盘指数20%以上,在期货上市时又转变为台积电小幅折价。这是股指期货效应出现在蓝筹股身上的证明之一。另外,如果我们看代表台湾蓝筹股的摩台指,与加权指数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原本摩台指的市盈率低于加权指数,上市前三个月变成摩台指估值水平高,上市后又是摩台指估值水平低。所以,“上市前涨上市后跌”的特性主要出现在具有指数话语权的蓝筹股。

  最后一个探讨的话题是,这种股指期货效应是谁推动的?答案是机构。台湾股市的三大机构是QFII、基金、证券自营商,观察最具代表性的QFII持仓,在股指期货上市前QFII增仓多于减仓,这种现象特别是在上市前半个月达到高潮,10个交易日有8天净买入台股。可以说,机构正是股指期货蓝筹股行情的最大推手。

  海外股指期货蓝筹股行情,已经开始在内地发生了。现在正在上演的,就是第一部曲-“上市前上涨”。去年十一长假之后,中小板指数下跌沪深300指数上涨,很明显市场追捧蓝筹股而放弃其他中小股的投资价值。沪深300市盈率从06年9月1日的21.82倍上升到06年底的30.9倍。也就是说,市场似乎给蓝筹股更高的估值水平,的确大盘股有流动性溢价的现象。

  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报和三季报观察QFII和基金持有蓝筹股占流通股的比例,机构的确增持蓝筹股。2006下半年机构持有A股的总额从8到10月分别增加403.5亿元、485.6亿元、629亿元。可以说机构近期的确不断增加持股,而且主要目标就是有指数话语权的蓝筹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