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投资股市不是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 02:29 新闻晨报

  记得早期到大陆看A股市场,坐庄、炒股等词汇较流行,觉得这些都属“投机”性质,用博弈来形容一点不过分。但自去年关注A股后,也看到了股改的超大效应,加上大型蓝筹股加入,不论股市或基金都有了巨大改变。最近因为指数在三千大关整理,不少股评文章又从博弈角度来看股市,个人认为观念上需澄清。

  首先,一个正常的股市不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博弈关系。原因在于,只要您不是投资在一只有问题的股票上,长期看只要经济在发展,公司在成长,同时你也坚持长线投资,一定可以有所回报。但有两种情况是例外。

  一是买个别公司

股票,可能碰上不良老板,有可能手中股票变成一堆废纸。所以我一向建议通过买基金来投资股市,一方面有专业人员帮着筛选,另一方面也可透过分散投资的方法降低风险,因为一方面基金投资一家公司的上限是10%,同时每个基金大部分都会买25只以上个股,可以避开这个“道德风险”。

  二是如果你买在“泡沫顶端”,解套也不易,经典例子是日本股指至今还没解套,这样的长期投资就很难收回本钱。所以要避免“爱在最高点”,也是为什么这一路来,我屡屡提到股市高、低的话题,这就是“技术面”所涵盖的范围。

  我以为,中长期投资还是要懂一点“技术分析”,至少能判断股市是否过热而相应降低投资比例,反之在股市底部时勇敢加码。不要小看技术分析,至于深度倒不必像专家那样,但至少也应知道市场的市盈率、形态、均线、乖离率等基本内容。

  我倒并非完全排斥博弈,市场面因素也是做投资决定的重要参考。以A股为例,2005年以前,市场参与者多数是大股东与大量个人股民,又因大部分公司“体质”不好,所以股市成了一种博弈,有人赢有人就会输。但以目前情况,A股市值至少有22%以上由基金持有,再加上几千亿元保险资金(含社保及商业保险资金),所以投资者结构并不相同。这些机构投资者比较理性,而且他们出发点是以长期持有来赚取经济增长的利润,股市自然可避免太多短线波动,这就与“博弈”不相同了。未来有更多基民,更多的退休资金及来自国外的QFII进入A股,在分析大市时,必须认真考虑这些市场面因素,也更应勇于做基民,不仅避开风险,更可与大机构一样来赚取长期投资利润。

  (作者为信诚基金管理公司董事、英国保诚集团大中华区投资基金总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