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股的三九定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 05:2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元一

  自元旦以来,在大盘蓝筹股偃旗息鼓的同时,低价股的火爆成了沪深股市最吸引眼球的现象。据统计,到三月中旬,绝大多数低价股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股价翻番,持有低价股的投资者的收益率超过80%。巨大的获利效应与如火如荼的势头将低价股推上了聚焦台,曾经熟悉的场景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如何看待这股卷土重来的热潮?

  低价股更通俗的名称叫“垃圾股”,顾名思义即质次价廉的股票。然而,炒作低价股成了历史不长的沪深股市的“老传统”。回顾十几年的历史,熟悉沪深股市历史的人一定清楚,在1993年、1996年、以及1999—2001年的大行情中,人们总能见到低价股龙腾虎跃、闯关夺隘的矫健身影。那种一飞冲天的气势让人叹为观止。沪深股市也因此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纵观世界

证券发展史,垃圾股热潮是市场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并会随市场的成熟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低价股的狂热表面上看来是

股票的定价机制有问题,以致扭曲了股票价格,不能做到优质优价,而实质上在于我国独特的企业体制。十几年来,股市起起落落,股价上上下下,除了宏观经济、政策等原因外,我们的上市公司好坏无常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即使在每一波行情中被市场极力推崇的绩优股往往也是应时之作,往往好景不长。所谓的好企业、好公司大多并没能持续良性发展下去,更谈不上给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超额回报。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我们的市场没有真正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公司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劣之别。投资股市无非一个“炒”字,能倒腾出差价,换回眼前的收益,成了投资的行为准则与最高追求。

  低价股的狂热,除了绩优股优“无为不治”因而使市场甄别功能弱化以致绩优激励不足的原因外,还有一个貌似合理且极具欺骗性的理由。那就是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大改革大开放时代,经济体制变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生无穷无尽的机会。绩差上市公司只要抓住机会,就可以使乌鸡变成凤凰。因此,资产重组、企业重构、注资等往往成为低价股炒作的强心针与催化剂。需要强调是,到目前为止,这一观点仍深入人心,颇有市场。只不过每次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被接受的程度不同罢了。

  但是,令人震惊的是,美梦并没有变成现实。用哈耶克的话来说,善良的愿望倒是铺就了通向奴役的道路。十余年的经验证明,低价股的炒作并不能摆脱自身固有的轮回:

  其一,90%的炒作是因为题材、概念的支撑;

  其二,90%的题材、概念是虚妄的、臆想的,无法变成现实;

  其三,90%的股价会从终点回到起点。

  这就是我所说的低价股的“三九定律”。

  至于结局何以如此悲惨,理由可以列出许多,但逻辑性的结论就是,低价股公司的困境是“自在自为”的结果,与环境等外在因素关联度不大。因此,一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大牛市,就对低价股的前景浮想联翩,最终会被证明是自欺欺人之举。

  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眼下热火朝天的低价股炒作场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