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艺术品打假是“系统工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 06:30 金融投资报
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之际,艺术品打假也成为市场各方人士较为关注的话题。其中假货泛滥是当前市场中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假货泛滥问题已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一大“毒瘤”。不正视它解决它,将严重阻碍这个新兴市场的健康发展。年年打假,但“假”却越打越多,这个问题实在值得思考。多管齐下,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从源头上打击造假 自古仿制造假之风就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灭绝,随着拍卖市场的兴起与火爆,又死灰复燃,一轮新的造假大潮再次到来。近年国内艺术品造假之风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举凡任何拍卖品种没有不能造假的。河南商丘警方成功告破的“石鲁遗作案”造假者竟非法获利4000多万元,足以说明造假者的猖獗。所以,从源头上加大打击造假力度,抓一些大案要案,彻底刹刹这股歪风,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国内拍卖假货泛滥的现状。 拍卖公司应严格自律 任造假之风如何泛滥,纵造假者有天大本事,只要身为中介的拍卖公司严格把关,切实为买家的利益着想,赝品登不了大雅之堂,造假者的阴谋也不能轻松得逞。当前之所以假货充斥拍场,与一些拍卖公司眼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大有关系。目前国内的一些拍卖公司为赚取佣金,毫不顾及投资人的利益,对赝品熟视无睹,故作不知,更不乏趁市场初期的混乱,浑水摸鱼知假贩假之举,他们考虑的只是如何抓住时机大捞特捞一番。去年出现的“史国良打假官司”和“假吴冠中专场拍卖”就足以说明国内拍假贩假的严重性。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在拍卖论坛曾指出:“因法律法规不健全,拍卖不负责真赝的国际惯例被一些企业巧加利用,为获取利润对赝品睁一眼闭一眼,或直接造假牟取暴利,这些做法有蔓延之势。”所以拍卖公司如何严格自律,遵守行业道德规范,是杜绝假货泛滥的关键。 媒体对贩假要勇于揭露 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现象虽较为严重,但在媒体上却鲜有曝光,相反为拍卖公司大唱赞歌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还不乏对大众进行误导的文章,可见在发挥媒体监督职能上,媒体做得较为逊色。台湾《艺术新闻》社长刘太乃先生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维护市场秩序是媒体的责任,媒体对市场假货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拍卖市场就会失去信任。”《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邵建武先生也指出:“媒体和拍卖企业的合作存在着小处着眼、急功近利等弊端。”所以,媒体在打假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做有公信力的媒体,还是随波逐流视而不见,值得思考。 买家提高眼力拒绝买假 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之所以如此流行,买家真伪鉴别力不高也是一大因素。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尚属一个新兴的市场,真正懂行的收藏家非常少,相当多比例的买家都是抱着投资目的的新人,对艺术品缺乏真伪识别能力,人云亦云,买东西全凭运气,如此水平上大当受大骗不可避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先生就曾表示:“中国真正的收藏家群体非常小,或者还没有真正形成,造成市场很不规范,不稳定。”因此,低水平的投资人为假货买单,使假货有了市场,这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大特色。只有买家懂鉴赏了,掌握真伪判断了,快速成熟起来,假货失去市场,国内拍场假货现象才会根本改观。 专家不要给市场添乱 国内艺术品市场假货横行,某些专家为其“点石成金”,大开绿灯,鉴假为真,从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这股歪风。随着艺术品市场化,社会对鉴定的需求大增,很多专家纷纷“下海”。一些专家为了谋利,公然题假为真,个别专家则被人利用,为赝品充当保护伞,为伪作“正名”,这样的例子近年屡见不绝。所以,专家如何珍爱自己的声誉,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已显得殊为重要。 另外,提高艺术品拍卖公司准入门槛,也是防止鱼龙混杂、限制投机的有效手段。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先生认为:“国内艺术品市场不规范,拍卖行数量过多是一个原因。除了少数几家好的拍卖行,大部分小的、新建的公司不够规范,拍卖行没专家,问题就比较大。文物艺术品拍卖不是办个工商执照就能行的,需要懂行的专业鉴定人才,现在一窝蜂跟上,自己把市场做砸。”这些见地可谓一针见血。所以,提高门槛严格审批已是当务之急。 牟建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