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者 一诺千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06:15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杨立新(左)在病床上接受本报采访(视频截图)□本报记者 何鹏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在一个多小时里,我多次用余光看卧室的时钟,唯恐过多耽误杨立新老师的静养。

  熟悉民法学的人都知道杨立新老师的“分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杨老师就开始民法的研习,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研究民法的学者。二十几年过去了,杨老师著述等身,包括我在内的民法专业学生大都从他的著作中汲取过营养。

  作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会副会长,杨老师参与了

物权法的起草,对法案草案的历次修改、物权法给普通公众带来的影响自然也是非常清楚。所以当中国
证券
网准备邀请专家就物权法问题与网友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首先就想到了杨老师。

  杨老师在满满当当的日程表里安排出了访谈时间,敲定下来,我们开始发预报、征集问题,准备直播。

  然而8日一早,杨老师的夫人打来电话,很抱歉地说,昨天杨老师去

医院检查身体,发现颈椎病变,临时做了手术,行动不便,医生强调需要静养,恐怕要与网友失约了。

  突闻杨老师的病情,我忧心如焚,当然期盼老师安心静养,早日康复,但同时我也感到很为难,因为中国证券网的直播预报早就公布,如果取消,恐怕很多环节会受影响,心怀期盼的网友们多少也会失望。

  为难之时,电话里传出了杨老师的声音,他笑着说:“我颈椎有问题,但还不影响讲话,学法律的最要讲信用了,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把网友的问题带到我家来,我躺在床上回答。”我深为感动。

  匆匆来到杨老师家中,他平躺在卧室的床上,吃力地伸出右手向我问好,我突然间感觉到强烈的歉意,杨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摆摆手,说没事的,这样接受采访,我倒是觉得很对不起你们的节目。既然你来了,咱们就开始吧。

  在一个别样的“演播室”里,访谈顺利完成,之前收集的网友问题都得到圆满回答。

  (专访视频详情请点击中国证券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