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孟亮辞别摩根大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15:23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袁朝晖 北京报道

  竺稼、刘海峰(DavidLiu)、路明……2006年,这些外资投行中国区或者亚太区的大佬们,纷纷应邀加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这个名单中最新的名字是孟亮,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业务联席负责人。

  孟亮的选择与他的同行一样。3月1日,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Chase&Co.)确认,孟亮提出辞职,将加盟D.E.Shaw&Co.——— 一家总部设在纽约的全球性投资与技术发展公司,担任大中华区的CEO。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拒绝。”接近孟亮的消息人士称。

  孟亮对本报表示,“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会,既有意思又有挑战,很适合我的性格。”这是他首度就职位变更一事接受媒体采访。

  无法拒绝的机会

  此次,孟亮的选择绝非“办公室政治”等,而是出自其个人的职业选择,因此,虽然有些突然,但并不意外。

  “孟亮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以他的发展潜力,任何公司都是不愿意放弃的,但是面对如此好的机会,很多人可能很难拒绝,这点摩根大通非常理解。”消息人士称,“令摩根大通感到欣慰的是,孟亮并没有去竞争对手那里,而且,未来孟亮所在的D.E.Shaw&Co.也存在着和摩根大通合作的可能。”

  本报得知,孟亮于春节前即向摩根大通的高层表达了离开的意愿,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而且,孟亮最快也将于5月份才赴任D.E.Shaw&Co.,期间他将把具体业务逐步交接。

  D.E.Shaw&Co.是一家总部设在纽约的全球性投资与技术发展公司,现管理着250亿美元的资产。成立于1988年,目前在全球有1000多名雇员,最近,美国前财长LarrySummers也加盟其中。

  D.E.Shaw&Co.负责全球私人股权投资的董事总经理LouisSalkind表示,中国将为D.E.Shaw&Co.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孟亮以其不可多得的专业知识、广阔的人脉关系和丰富的操作经验,成为了公司拓展业务的最佳人选。

  从另一个角度看,D.E.Shaw&Co.也为孟亮提供了一个新舞台。伴随私人股权投资在中国市场的逐步升温和对冲基金的蓬勃发展,孟亮以自己多年在并购市场上的打拼经验,自然对如何运作国内市场颇有心得。而同时,孟亮以 “老板”的身份管理D.E.Shaw&Co.大中华区的业务,也为自己职业的发展进一步积累难得而丰富的履历。

  职业转换

  上个世纪80年代,在先后拿到Chapman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及耶鲁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孟亮加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总部,师从全球并购主管高顿·理查(GordonRich),后者以对专业化的高要求在华尔街出名,而孟亮自称从中获益颇多,并从此开始专注兼并收购业务。

  其间,孟亮任职于纽约,担任高级经理培训全球主管兼媒体电信部高级副总裁,主要负责并购业务。他曾为一系列全球客户提供咨询工作,所咨询项目价值总计逾1500亿美元。尤为突出的是从1997年到2000年期间,孟亮曾为AT&T的一系列行业转型项目担任财务顾问。

  2002年6月,当摩根大通急于在中国市场打开突破口的时候,其亚太地区主席白瑞甫(RalphParks)找到了孟亮。随之,孟亮的办公地点从纽约搬到了香港。1年后,孟亮的工作即见成效,摩根大通在大中华地区的并购业务从业界排名第五,一跃为第一,其交易额从32亿美元攀升至79亿美元。兼并收购业务事实上也成为摩根大通在中国最核心的

竞争力之一。

  此后,孟亮几乎参与了所有摩根大通在并购领域的重大交易,如为中国电信82亿美元收购10省固话网络电信公司担任其独立董事会顾问,以及为英国最大的超市集团Tesco2.6亿美元收购顶新乐购半数股权提供顾问等,这其中也包括备受关注、争议的凯雷并购徐工案。

  不得不承认的是,2006年由于政策环境等种种复杂因素的变化,兼并收购业务遭遇颇多挑战和阻碍,孟亮由此转战IPO业务。

  孟亮对自己在摩根大通的经历十分看重。他曾经表示:“我经手的并购中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不成功的,比如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我本人全程参与这个项目,面对着美国最庞大的政治和经济机器,与其谈判,这本身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经历。”

  “抢人”时代

  事实上,在年终奖金发放后,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家开始了“跳槽”的步伐,但他们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更多的钱,而是机会。

  据AsianVentureCapitalJournal的数字,去年,私人股权投资领域募集了320多亿美元的亚洲投资资金。今年初以来,CerberusCapitalManage-mentLP、BlackstoneGroup和OaktreeCapitalManagementLLC均宣布了亚洲业务扩张计划。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对冲基金在亚洲的实力正日益增强,在去年该地区所有券商佣金中占据30%的比重。对冲基金行业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在成熟的欧洲和美国市场已颇具影响力。研究公司GreenwichAssociates进行的此项调查发现,过去两年内,亚洲

股票交易中来自对冲基金的佣金每年攀升20%。而对冲基金仍看好这些市场。调查显示,该地区市场的回报预期从印度的7.5%到中国台湾的11%不等,而中国香港、中国内地、新加坡和韩国等地在9%至10%之间。

  在此背景下,去年,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洲投资部联席主管刘海峰加盟世界第一的收购基金KKR公司 (KohlbergKravisRoberts&Co),任职董事总经理,领导KKR香港办公室在中国开展投资业务。随后,PanoramaCapital,LLC董事总经理路明也应邀加入KKR,担任董事总经理,领导KKR亚太区新业务的开展和运营执行。

  更早前,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执行官竺稼辞去职务,加入美国著名的私人股本投资集团贝恩资本(BainCapital),担任中国业务负责人。

  据本报了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家在和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或是对冲基金洽谈加盟的事宜,在复杂多变的投资银行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后,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考虑职业定位了。

  “以前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或对冲基金往往通过美国或是伦敦总部遥控中国,今天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魅力,越来越多地在香港设立基地,任用本地人操作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或是对冲基金。现在的问题是,人才难得,只要有好的人才,开出多少价码,他们都不在意。”业内人士感慨道。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