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流动性过剩再显A股洼地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7日 04:5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万鹏

  昨日,深沪股市迎来猪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尽管受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银行及地产两大板块出现大幅调整,但两市股指依然顽强收红,显示目前市场资金供给十分充裕,投资者做多热情不减。

  去年年底以来,随着居民储蓄存款的大搬家、股票及基金开户数急速攀升,大量资金涌入A股市场,深沪股指拉开了新一轮上涨行情,其涨幅之大、涨势之猛,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想象。在这种背景下,关于流动性过剩的争论不断增多,市场对其可以说是又爱又怕。

  对于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中国

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节前曾撰文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格局仍将延续。针对这一局面,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完善机制,实现中国资本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具有第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以有效将国内资金和国际资本转化为强大的实体经济,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的资本市场不仅不是洪水猛兽,反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从历史上看,国际资本的流向往往先导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崛起,“资本洼地”屡屡上演:17世纪,大量国际资本涌入荷兰,荷兰崛起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国;18世纪,大量资本涌入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欧洲资本大量涌入美国,美国成为世界强国。

  而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同样吸引了国际外资的持续关注———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对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中,中国远远领先于印度等国家;在过去几年中,包括QFII在内的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始终看好。

  当然,只有资本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建立起一个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则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本创造出强大的实体经济。近两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全面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扭曲的市场机制,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在基础层面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了本质的差别;其次,进一步深化了发行体制改革,使市场从原来接受不了新股发行,到中行、工行等大盘蓝筹股成功上市;第三,推动大规模的上市公司清欠工作,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也强化了全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第四,机构投资者队伍建设实现了巨大的飞跃;第五,证券行业经过大规模的清理整顿,逐步走出了低谷,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可以说,我国资本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资金的充沛、制度的完善均为资本市场由繁荣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充分肯定通过投资

股票、基金和公司债来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财富效应的正当投资需求,正确认识并引导流动性过剩下的资金流向,扩大市场供给来满足这种需求,加快市场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市场基础,这才是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不变之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