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投资故事: 基金净值狂飙突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7日 04:00 深圳商报

  新“基民”妙侃狗年“基经”

  2006年累计投入56万元,到年底的回报率超过了20%,对于一个入市不足半年的“基民”而言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收益。而供职于深圳某IT企业的陈海(化名)一谈到他的这段并不算长的投资经历,却透出一股非比寻常的老到。

  据陈海介绍,由于此前对股票没有任何经验,受单位同事炒股的影响,他从2006年6月起开始逐步加大了基金投资的总量,而56万元中的大部分都是在下半年投入的,所以回报率还显得稍低。但陈海并不对此表示遗憾,相反他更看重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投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颇为独到的投资“秘籍”。

  陈海告诉记者,他选择基金的原则只有三条:首先,对于投资新基金,必须谨慎听取银行推荐的品种;其次,老基金虽然净值略高,但是因其经理人丰富的操盘经验,在牛市格局下往往比同期新基金的收益稳定,且不会痛失封闭期所带来的间接损失;同时,密切关注晨星等基金评级机构的最新数据和评级,其中重点考察基金公司、基金收益稳定性、基金收益大小等因素。

  陈海也有相对失败的经历。一次,他加仓6万元购买的一只

股票型基金,在持有两周后,在仅获利2000元的情况下退出,这次操作被陈海认为是“失败”。据陈海回忆,他当时选择该基金时适逢中国人寿上市之时,他看到论坛里一篇帖子称该基金已获得了大单的中国人寿中签,顿时欣喜若狂。

  “事实证明我是十分错误的。一个新基金在没有经过市场验证的情况下,仅依靠广告和网站的吹嘘是不能盲目进入的,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犯错误了。”陈海回忆说。这只基金从2006年12月开始运作,虽然实际规模超过百亿,但区区几百万股中国人寿对其净值影响实际上并不是很大。

  “购入基金的前期工作实际上并不大,投资者一定不要被单个消息所左右,购买的依据一定是根据专业机构的评级!盲目追求低价位和推崇市场阶段性热点,必败无疑。”陈海斩钉截铁地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