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2010年 总部 数量超香港 上海欲做总部经济首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2日 11:20 中国证券网

  中国经济周刊消息 1月18日,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Intel)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落户黄浦江畔,成为沪上今年第一家“总部经济”外资企业。至此,落户上海“总部经济”的外资企业总数达到5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4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50家、外资研发中心196家。上海成为中国内地“总部经济”数量最多的城市。

  “2010年上海‘总部’数量将超过香港”

  上海商圈中心—徐家汇美罗城于1997年建成, 10年来吸引了来自世界500强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百胜公司、美国微软公司、瑞表公司等抢盘入驻,纷纷设立中国总部;而挺立在浦东的“中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更是云集了汇丰、花旗等十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的总部,成为“站着的金融街”。

  日前,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周波在上海市外经贸情况通报会上表示,“‘总部经济’企业齐聚申城,已成为上海吸收外资的新趋势,表明上海提升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已收到实效。”

  “上海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最快,势头最好的城市。” 2月2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海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上海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达350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 ;而同比43%的增速不仅超过了上海货物贸易的增长,更远远高于全国服务贸易16%左右的增长速度。2006年,上海的服务贸易也在以30%左右的增速领先全国。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完成时,上海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 。”

  根据上海市外经贸委提供的数据,仅2006年,上海市新批“总部经济”外资企业76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20家、外资研发中心26家。

  “外资企业在上海设立中国区域总部速度越来越快,到2010年,也就是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在沪安营扎寨的‘总部经济’外资企业将有望达到61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180家、外资研发中心230家。在数量上,上海拥有外资企业中国(全球)总部将超过香港。”2月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副主编李安方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总部经济”成纳税大户“总部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显而易见。虹桥商务区,仅联合利华一家总部,年税便过亿元,入驻恒隆广场的通用电气(中国)公司,一年纳税1.5亿多元,欧莱雅(中国)公司一年上缴税收超过2.9亿元。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要结合上海的特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金融、研发、营销等机构入驻。”中共上海市委代书记、市长韩正对“总部经济”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上海将继续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全球总部和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金融结算中心、仓储和分拨中心、跨国采购中心等“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投资落户,细化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法规。

  今年年初,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发布上海首张总部经济地图,“圈定”了16家将予以重点扶持的“总部经济”基地,勾画出上海市“花开四处”的“总部经济”战略。

  香港是上海“总部经济”的最大对手

  “上海是中国商业最活跃的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备的生活设施,充沛的人才资源,是我们选择上海作为在中国总部的主要原因。”2月4日,日本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福田正富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此前,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和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联合开展问卷调查,37.1%的受调查外企将地区总部设在上海,正在办理或考虑日后在沪设立地区总部的外企分别有6.6%和27.7%。这表明,7成多的外企已经或打算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

  “上海在‘总部经济’的路上,最大的对手是香港。目前,海外企业及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或营销中心近4000家,吸纳的香港员工超过10万人,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外经贸委一位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因此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对经济的实际贡献,当下香港仍然是中国最成熟的‘总部经济’重镇。”

  面对“总部经济”的日益“加速”,香港方面同样感觉了“压力”。香港美国商会主席祈裕庭呼吁:“新加坡与香港在争夺海外公司方面的角力不断白热化;上海近年也成为与香港争夺‘总部经济’第一高地。 ”

  北京、上海、香港组成“燕型结构”

  事实上,专家指出,从区域看,中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区域“总部经济”带。除了老牌的香港和崛起的上海“总部经济”,北京的影响不容低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为总部经济设定的“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44个三级指标”构成了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第一能级”。

  他的理由是:上海地理位置独特优越,具有连接国内外两大市场的枢纽作用,已成为跨国公司设立其“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的首选之地。同时,临近上海的苏浙及华东、华中诸多省市,现已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基地,大批工厂遍布其间,这一雄厚的产业基础,成为跨国公司在沪设立“总部经济”外资企业的必要条件。就北京而言,研发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开放程度都排名第一,位于全国之首,但是,其商务设施上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基础条件排名第三,低于广州和上海;同时,北京在环境质量、政府服务上则需要进一步完善。

  有专家同时分析,就“内资”总部看,区域中心仍然是其最必然的“归宿”。比如,东北、河北的企业总部多半会把企业总部放在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的企业往往会把“司令部”瞄准上海,由此可以判断,中国企业密集的长三角中心上海,势必在“总部经济”上超越北京。

  “北京、上海、香港形成了中国总部经济的燕型结构,从长远看,上海处于燕子的头部,香港是最强劲的一翅,北京是另一翅。”

  ——上海市外经贸委一位官员

  如何才能成就“总部经济”

  与10多年前相比,如今,大量占用土地、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外资工业企业正悄然退出,占用很少土地、能耗污染又很低的“总部经济”外资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向上海集聚。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海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总部经济”的概念是随着跨国公司将其研发、设计、采购、物流、制造等中心机构移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所以,我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外资企业的‘总部经济’。”实际上,伴随着外资企业积聚形成的“总部经济”环境,内资企业也在进行同样的进程。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们提到‘总部经济’,总是会提到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两个区域的‘总部经济’发展起步早,并且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很容易从这两个区域的地域特征发现一些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要素:天时、地利和人和。所谓天时,是这两个区域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好机遇、也赶上了全球化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快速深化和扩展的最好时期;所谓地利,是优厚的地理位置,背靠腹地,面朝大海;所谓人和,是这些区域的政府职能和管理效率相对比较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强,又能积聚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人力资源优势。” 张海冰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