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当无价之玉按着资本逻辑运转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0日 03:34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盛世说玉》

  司徒志勋 主编

  文汇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裘适

  说到玉,人们首先会想到其物理属性,比如其中的白玉,不仅洁白无瑕,而且温润晶莹,令人自然而然地爱不释手。于是,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价值连城”的成语。

  玉的宝贵,还不仅仅因为人的宝爱。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古代贵族地位和权势的象征。“价值连城”所指的“和氏璧”就是证明。而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也常常把玉作为道具。比如那千古传唱的鸿门宴,不朽的司马迁就描写了这样的细节:范增屡次用自己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要痛下决心干掉刘邦。不过,玉在中国还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古人说,“玉,石之美,有玉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也就是说,有品德有地位的人,和玉是须臾不能分离的,因为自古“君子比德于玉”。所以中国还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成语。在这里,玉成了君子品德的化身。玉,是无价的。

  正是这种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赋予了玉以宝贵的价值,让无数文人墨客,君子小人,围绕着玉,演出了数不尽的人间悲喜剧。不过到了今天,在大踏步进入商业社会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正在经历亘古未有的文化转型,无价的玉也有了价格。不管是因为其材质的稀有,其制作的精美,还是因为其所寄托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这一切在市场上都可以作为交易的条件。玉本身也早成了财富的象征。今天你要是拥有玉,不再表明你是否有德,而首先反映的是你的财力,当然,古代的玉也有价值,比如那“和氏璧”,据说可以交换10座城池,不过,那代表的并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对这10座城池的统治权。而在我们今天,那些稀世美玉所代表的,就只有白花花的真金实银了。再无价的宝玉,都可以通过支付成百万、成千万的国际通货而得到。

  拜金钱之所赐,那些过去都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千斤宝贝”,如今都在聚光灯下、在媒体的镜头和闪光灯下显露峥嵘,让人们大开眼界。金钱,把这些玉都卷入了一个让它们身价突然曝光、骤然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幼谈资的名利场,那就是拍卖场。

  也是拜那些金钱之所赐,当年明清皇家御制玉件如今是拍卖场上最贵重的拍品。在去年的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一个“瑰玉清雕——— Alan and Simone Hartman 重要玉器珍藏”的拍卖专场,将推出一批顶级玉器,涵盖新

石器时代以至宋、明及清代,100多件拍品总估价逾1亿港元。不过,其中最贵的,却是清乾隆御制白玉雕上方山角杯,估价高达1000万到1500万港元。佳士得因此声称,这是历来拍卖会上推出的最珍贵的玉器私人珍藏。据笔者所知,目前高居玉器拍卖成交价排行榜首席的,就是清乾隆和阗白玉活环双龙耳万寿纹盌,在2004年香港佳士得以1932.775万港元成交。2005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清乾隆白玉阴刻填金二龙争珠图《学诗堂记》御制诗册,成交价也达到了1692万港元。

  皇家玉器,尊贵典雅、气派大度或者兼而有之,论用料上乘、做工精巧大概也难出其右,但若论年代、论品位、论文化内涵,在大量的中国古代玉器珍品中却并非最顶尖的。为什么大量玉器珍品最终卖不过这些堂皇华丽的皇家用品?这当然更是拜金钱之所赐。

  拍卖场上有一句流行的话:“古的不如旧的,旧的不如新的,新的不如仿的”。细究起来,是因为古玉充满了赝品,其造价仿制的手段,已经到了令一般专家难以鉴别的程度。而皇家玉器,因为权力机制决定其来源清楚,存量有限,成为有钱人最佳的投资品。可见,金钱一旦介入,就改变了玉的价值———决定玉的身价的,不再仅仅是玉的艺术、文化、历史价值。因为,一旦玉的交易依赖金钱,就不可避免地要按照金钱的规律,也就是资本逐利的逻辑运转。岂止是美玉,即便那些清逸超绝的中国

瓷器、书画乃至被今天的拍卖场热捧的当代艺术,不也都难逃在拍卖场上对金钱的依赖,难逃类似玉的宿命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