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金牌”之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0日 01:45 证券日报

  一场估值之争,如影随形地伴随着A股的一次调整,其中还穿插着道道所谓的“金牌”,即由有关部门发出的被市场认为是有意给股市降温的政策消息。

  在A股历史上的历次大调整中,“金牌”的作用始终居功奇伟。最典型的战例是1997年上证指数首见1500点时,当时市场牛气冲天,有关部门连发了十二道“金牌”,才将强牛的头按下。

  行情的逆转与“金牌”之间有如此紧密的关系,使得投资人在过去格外注意咀嚼“金牌”的含义,在政策认可时发动行情,在政策打压时撤离市场。A股市场也因此获得“政策市”的称号。

  “政策市”的长存,对政策面和市场面皆是不幸的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原先市场存在

股权分置这一重大制度缺陷有关。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股价虚高、股市缺乏投资价值是常态,所以,市场不得不看政策的脸色行事。而要维持这样的市场具有必要的融资功能,同时又不累积起难以控制的风险,政策制订部门不得不冲到前台,在关键的时刻出手。但这样做的后果则是搭上国家信用,并在不自觉中背负起对股市涨跌的责任。

  如今,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将行情交由市场去打理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在这个时候,“金牌”话题仍如此热,倒叫人颇感困惑了。

  困惑之一是一些部门似乎还比较迷恋“金牌”。比如,查信贷资金入市、查国有企业资金入市等,几乎每次股市被认为过热时,都会出现,成为一道道“金牌”。为什么这类监管不能成为常规性监管、预防性监管,而总搞成突击性监管呢?风声紧时人人过关,风声过后一切如常,这对哪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其实都是不利的。

  困惑之二是不少人士似乎仍迷信“金牌”。近期有不少人士对各道“金牌”的含义大加发挥,有人甚至根据过去的经验断言,中期的顶部已形成。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可以见仁见智,但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听起来真让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迷信“金牌”实际上也就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对投资者来说,判断的标准不是“金牌”的含义,而是投资对象的价值。如果投资对象对投资者来说没有价值,那么,不管“金牌”的含义如何,都应该“扯乎”;反之,如果有价值,则可以岿然不动。这方面笔者一直推崇QFII。QFII从不把命运交给任何人,只交给自己,有价值就下单,无价值或搞不清是否有价值则坚决不碰。所以,我们也就从来没听见QFII们在意于哪道“金牌”。

  但愿随着市场的成熟,“金牌”会越来越少,人们对“金牌”关注也会越来越少。到那时,市场会更加健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