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基金赎回潮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04:5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黄格斯

  上周,伴随着股指的大幅下跌,基金市场也迎来了一波较大的赎回潮。据媒体透露,几乎所有的股票型基金都遭遇了程度不同的赎回压力,有的基金甚至发生了巨额赎回(一日内赎回量达到总份额的10%)。在赎回压力下,基金纷纷抛售股票,一批基金重仓股连续多日大幅下挫,一些本来被基金经理看好的个股也被迫减仓。

  这种情况原来也曾发生过,但对整个市场的冲击相对有限。随着基金规模快速增长,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迅速提高,基金赎回的杀伤力已到了人们不可忽视的地步。而这一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也值得深思。

  去年是基金业大发展的一年,一年之内共有89只基金募集设立,募集规模达到3887亿元。加上股市上涨带动的净值自然增长,到去年底,市场上

股票基金的资产净值达到了7353亿元,规模将近翻了两番。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基金规模增长过快,基金投资者不太成熟引发了这次大规模的赎回潮。由于去年A股市场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行情,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大量新的投资者成为“基民”。这些新投资者中很多人对基金产品的属性不了解,又抱着赚快钱的心态,把基金当作股票一样的炒作工具。同时,一些基金在销售的过程中,只希望尽快地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忽视了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其直接后果就是股市上涨时基民疯狂申购基金,基金被迫在不太理想的时机下建仓,而一旦发生下跌,“基民”又急匆匆赎回,导致基金被动减仓。可以说,去年股市行情的大幅上涨与最近的急剧下跌,不能说与基金投资者的这种不理性行为没有关系。

  从国外的经验看,股市大跌时基金会不会出现赎回潮与投资者的成熟度是直接相关的。从1944年到1995年,美国股市共发生了14次比较大的波动。其中1968-1976年间的波动和1987年的下跌,幅度最大。但基金持有人在两次波动中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前一个时间段时,投资者情绪变化非常大,资金大量涌入涌出,使股市和基金行业都受到严重损害。但1987年股灾下的基金持有者表现则大为不同。1987年10月美国爆发股灾,3个月内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5.6%,但在股灾发生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只有5%的基金投资者赎回了基金份额,总赎回量只占当时基金总资产的4.5%。大部分投资者在股市暴跌时心态是稳定的。同样的情况出现在1994年,当时股市遭受重创,但人们所担心的资金流出股票基金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前后两种截然相反情况表明,投资者经验日渐丰富、心态日趋成熟可以减小市场波动。经过市场长时间的发展,大多数美国“基民”对风险有基本的认识,大多把基金当作一种长期的财富管理工具,是储蓄的替代品,并不想赚取“短期价差”,因此不会在行情急速下挫时大量赎回。

  在目前的情况下,基金经理的行为直接受到基金持有人行为的影响,因此,仅仅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无法摆脱市场运行的“散户化”特征的,也无法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和实现促进价值投资的意图。要稳定发展,还应该进行充分的投资者教育。可以预料,基金规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快速发展,其对市场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制定有关投资者教育的计划,适当控制基金“扩容”步伐,使之与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相适应,与投资者心态成熟度相适应,是完全必要的。

  此次基金赎回潮引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应该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在美国等成熟市场上,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对冲基金基本上三分天下,而A股市场上,共同基金在各类机构中占有绝对的份额,由于行为趋同,市场博弈的结果往往是股指一边倒地运行。其实,各类投资机构均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养老基金更注重长期投资;QFII机构更具国际视野:对冲基金的套利偏好有利于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私募基金的灵活机动可以增强市场活力,因此,在大力发展公募基金的同时,适时扩大其它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和力量,有利于扩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一基独大”,促进市场稳定。因此,扩大保险基金入市规模,增加QFII额度,让私募基金阳光化,已经到了值得优先考虑的时候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