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钱经理的口述实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04:17 第一财经日报
李亚 本版市场相关分析人士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编者按 一段时间以来,业内人士估计在内地和香港之间存在着资金进出的通道,通过这些通道,资金在两个市场上游走,以获取最大回报。人们习惯于将这些资金称为“热钱”。游走于内地和香港之间的“热钱”有多大规模?在多大程度上对香港和内地市场产生影响?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个谜。 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监管机构已经注意到这类资金,但他们是否准确地把握了这些“热钱”的规模和动向,目前还不得而知。我们即日起开辟针对“热钱”的报道,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揭开“热钱”的神秘面纱。今天呈献给读者的是两个“热钱”经营人士的口述实录。 “两周前,我接到一个客户要求将9个账号里共6000万元资金转到香港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A股可能快跌了。”香港某券商深圳代表处负责人周先生(化名)上周六在香港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周先生说,去年12月开始就有一些炒A股的大户打招呼说要转钱。上月以来,经过他的手流到香港的资金大约已经有1亿多元。“我问过其中几个大户为什么,理由基本上是H股调整了,A股也快要调整,要不就是赚得够多,回家过肥年,他们都是些老手。”周先生告诉记者。 “去年一年大资金都是只进不出,香港有不少对冲基金都找上门来要求我们帮忙将钱打到他们在内地开好的A股账户上,少则两三百万,多则以千万计,只有一些很零散的钱流出去,大多是香港散户赚钱后汇回家。” 周先生告诉本报,在香港去年常开所谓的“A股南炒”的小型会议,其功能就是吸引香港股民的闲散资金组成私募基金专门来炒A股。周先生表示,将港元或美元转换成人民币根本不是问题,只要提供一些小赚头,东莞、佛山、顺德等地的小企业大都愿意帮助兑换。 “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兑换,通过地下钱庄也很顺畅,因为经常有资金找他们兑换,彼此已经很信任,只要不是特别大的资金,打两三个电话就可以,双方将钱打入指定的账户,一两天的时间差也不会有问题。”周先生说,地下钱庄其实都挂个贸易公司的名义,让几个半死不活的小厂专门掩盖资金流动。 周先生还说,其实成本最低的兑换方式是公司客户有资金想转到H股市场,外面的资金又想进来,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成本。2005年年底到去年初,内地有不少人对A股已经绝望,想去港股市场试试运气。这种“内部消化”式的兑换是最多的,但到去年年中,外资进来就很少能在公司内部找到合适的交易对家。 此外,有一家小型私募基金的刘姓基金经理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坦言自己控制的资金背景是境外的一家对冲基金。这位刘先生曾在香港一家券商担任过10年地产行业分析员,专门研究香港地产股,随着香港地产商在内地拓展业务,他早在2年前就发现A股市场存在巨大的投机价值。 “内地股民的心态我很清楚,很像香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的情况。所以我两年前不做分析员了,自己劝说这家机构来做A股投资。”刘先生说。 刘先生告诉本报,他现在工作地点主要在深圳,不仅把家迁到深圳,还专门租用了200平方米的房间,聘请了4个员工做行情研究、公司调研和下单。而他自己基本一周回一次香港,向上司汇报交易情况。这家公司在香港设有办事处,负责投资亚洲各新兴证券市场。 对于自己的战绩,刘先生显然很满意,按他的说法是“从鱼尾吃到鱼头”。“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探,去年上半年加仓,累计收益超过2倍多,是公司亚洲区收益最高的,董事会很满意。”刘先生得意地说。 刘先生表示,投资A股市场以来已经向香港汇回三次钱,一次是去年7月,一次是去年12月初,这两次都是基金规定的分红时间。而第三次则在上月22日。“中国人寿往50元奔,我看了都觉得害怕,内地股民真敢搏啊。”刘先生说,最让他心惊肉跳的是去年年中在权证市场上的搏杀。回想起来,虽然收益高但也是极度危险的。 在再三追问下,刘先生透露,他现在A股的持仓只有10%,现金高达90%,手中仅剩些地产股。“肯定还会买回来的,A股的牛市要到2010年,只是现在不是买股票的时候。”刘先生信心十足地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