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银监会检查违规资金入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 02:0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兆琼 张勇 上海报道

  1月26日,中国股市度过了惊心动魄的一天。

  沪深两市在经历了蹦极跳式的下跌后,最终失地尽收且略有上涨。

  然而,市场中弥漫着浓重的紧缩气息,加息传言不绝于耳。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在合同上标示资金不能投资股市的警示语,一项持续20多天的检查还在加码,目的只有一个:堵住银行资金流向股市的通道。

  一切似乎都指向了可能的资产泡沫,虽然监管部门从未有过公开的警示。

  一纸文件

  股市的痛苦还在延续。

  1月26日,不到一个上午,两市总市值即蒸发4000多亿元。一天前的大跌犹在眼前。25日,就在国家统计局发布2006年

中国经济全线飘红的年报的时候,股市也挣扎在最近半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中。

  短短两天,中国股市总市值蒸发近一万亿元。潮水般涌入股市的资金似乎开始止步。有人开始怀疑,市场的繁荣是否短期到此为止了。

  当时钟摆到10时58分的时候,市场突然找到了动力。收市时,市场失地尽收,深圳成指上涨2.62%,上证指数也上涨了0.88%。

  真正的博弈正在市场外展开,一切也趋于白热化。

  “新年过后,我们就开始查大量进入股市的企业贷款资金。”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说,“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能检查各种材料是否周全,无法从根本上控制资金的流向。”

  1月初,银监会向各家商业银行下发文件,要求银行自查违规资金入市的情况,包括严格禁止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股;防止消费贷款变相流入股市。

  由于年初各家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十分集中,集团贷款和流动性贷款大多在此时集中发放,因此,经常会出现企业资金过剩的情况。

  “上面要求我们跟踪贷后管理,把企业自有资金和贷款资金的账户分开,以监控贷款流向。”上述信贷部人士说,“现在我们都要求企业提供独立账户,备案资金用途,随时都能监控。”

  一些银行开始在贷款合同上标注资金不能投资股市的警示性语言和附加条款,一旦发现贷款人有将资金用于股市的嫌疑,银行马上终止贷款合同,同时要求贷款人立即归还贷款,甚至冻结贷款人资金。

  消费抵押贷款目前也已经放缓。这项贷款是以个人房产做抵押,商业银行给借款人一个贷款的额度,由借款人提供个人账户。“实际上,从一推出这就是变向地将资金从房市挪向股市的方法。上海市监管局也给予了警示。”上海银监局内部人士说。

  目前,检查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封堵违规资金入市的政策正在见效。

  针对海外资金通过银行结售汇渠道进入国内和股市,也是这次银监会检查的要点。大摩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国际热钱流入亚洲地区的,除日本以外的2/3都流向了中国。

  杭州某电器外贸企业的人士说,现在有不少外国客户跟我们谈合作,让我们把产品的报价做高卖给他们,实际上多出来的那部分外汇他们会留在中国,而且这一过程产生的税费都是由他们负责。据这位人士介绍,外商如果想把资金转移进国内,更多的是通过其在中国的子公司操作,这样更方便些。

  目前,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热钱的流入一般都是事后审核,银行一般也采取被动的配合态度,“只要外管局方面通过,我们一般不做过多的干涉。不过这次的检查也要求我们审核对外贸易、原材料购买环节的外资流入。”中国银行内部人士说。

  行政性短路

  从资金供应上来控制股市的上涨速度,是监管层的“杀手锏”。

  2006年年中,央行和银监会就曾要求彻查违规资金入市,特别是利用票据贴现流入股市的资金,这导致股市大幅震荡。“这一轮股市上涨是资金推动型的,只要从资金供应上切断资金入市,对市场的调控就能够立竿见影。”上海证监局一位内部人士说。

  此次,银监会再次把目标锁定在违规资金入市上。与此相呼应,中国证监会已经停发新的股票型基金,以防止过多资金流入股市。1月15日,央行也提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以收紧流动性。

  1月18日 下午,央行上海分行召集了交通银行、国泰君安证券和申银万国证券等 13 家债市一级交易商代表举行例会。据称,央行相关人士在会上对居民储蓄过多分流到股市表示担忧。原因是,居民储蓄过快过多流出可能会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对债券一级市场也有一定的冲击。

  然而,市场上资金仍然充裕。“监管层的政策都只是暂时的,包括加息。只要看看每天有多少老百姓在排队买基金,就能感觉出每天都有巨量资金流入市场。”海通证券的邱志承说。

  申万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认为,目前股市资金的构成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居民储蓄,这部分可能占全部股市资金来源的50%;其次是企业资金,例如宝钢集团等企业在股市上的投资;最后是社保等资金。

  富国投资基金年度策略报告称,由于2006年的财富效应非常强烈,新的投资者会不断进入市场。新年伊始,各大商业银行会加大信贷资金的投放,企业的运营资金将会特别充裕,所以,一季度的资金供应非常充裕,从而给市场增添额外的风险。

  调控叠加效应

  国家统计局1月25日上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5%,其中12月份上涨2.8%。在此之前,业界普遍预计,12月CPI数据将维持11月1.9%的水平。

  当日下午,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发布的研究报告就表示,从长期看,相对于GDP增速和企业资本回报率,中国的利率水平过低;从短期看,近期CPI抬头也提高了通胀预期。他判断,未来两个月内可能再度加息。

  1月25日的市场已经明显反映了对加息传言的担忧。“加息将是最为严厉的措施,也会是最有效的。但是效果最终是通过前期政策叠加的效应显现出来。”上述上海证监局人士认为。

  事实上,针对股市的资产泡沫,此前高层政策已经使用了多种调控。这些政策甚至可以追溯到2006年上半年。过去一年,央行曾两度加息,并且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市场分析人士称,市场的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现在几乎是全民炒股,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良性发展的信号。

  目前管理层对待股市当前快速上涨的态度也是有分歧的:一方面审核违规资金入市,另一方面在大力鼓励各种资金进入股市。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上就指出要鼓励合规资金长期入市,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保险资金的入市比例也从5%提高到10%。

  桂浩明说:“不同位置的人所持的态度当然会不一样,不过高层对市场的看法总体上还是向上的,只是希望不要过快,在股市上涨的步伐上进行一定的控制。”

  有意思的是,近期债券基金得以获批继续发行,这跟 2004 年债券市场火爆而股市冷清时控制债券基金的做法正好相反。

  不过,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下,资金的充裕、流动性泛滥将是长期趋势。如果央行使用加息这一硬性武器,将可能进一步加快

人民币升值速度;而且加息是盯住消费物价指数(CPI),还是盯住资产价格指数,也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不管怎么说,那都会是悬在市场上空的“另一只靴子”。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