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乘“虚”而入要讲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01:15 中国证券报

  于清教

  危机,这把时刻悬在企业头顶的利剑,随时都可能滑落下来使企业受到伤害。

  不过,市场需要逆向思维,当某个企业遭遇危机而陷入困局,甚至轰然倒塌时,事实上就为竞争对手制造了一个“乘虚而入”的大好机会。

  但对于如何辨别对手危机性质,在其危机前后乘“虚”而入、趁人之“危”,迅速抢占渠道,争夺所遗市场空间;如何以新的策略使自己的品牌形象“出位”、“越位”,从而赢得顾客的青睐,获取竞争主动权等一系列问题,企业虽有所思考,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却很难“落地”,因而功亏一篑。

  乘“虚”:识别危机方有“机”可乘

  我们首先要看看企业可能遭遇哪些危机。

  企业危机是由于内、外因素使企业品牌声誉或运营受到打击与威胁的不可预知的情况,包括:产品缺陷、企业大规模营运中断、电脑资料及程式被改、商业情报被盗、罢工、信贷风波、市场崩溃、盈利下跌、自然灾害、政策因素……

  除了上述危机外,企业危机更多的是缘于内部的人祸。就人而言,起决定作用的高层决策,特别是CEO本人的自满、狂妄、自我陶醉是诱发企业危机的主要原因。牛顿遁入神学、爱迪生敌视交流电、老福特死守T型车、

苹果电脑深陷创新门等等,都是在人为的危机中失去了市场和机会。

  虽然危机时刻在威胁着企业的健康成长,但危机之中的机会也往往给竞争对手带来新的机遇。

  但要抓住这一机遇,前提是要先识别对手遭遇的危机,绕过对手已经遭遇的危机“风眼”,方能有“机”可乘。那么,如何识别竞争对手已经发生危机,以及发生了什么样的危机呢?

  首先,要识别对手危机来源于外界还是内部。如果来源于外部的政策原因、社会原因、自然原因,竞争对手受到的破坏性影响就更大,相应地,给自己创造的机会就更大,此时,就应充分论证、详细计划,并迅速出击。

  其次,要识别对手危机来源于高层还是底层。如果其危机来源于底层,说明对手高层尚有紧急调整、并迅速结束危机的空间,除非对其危机迅速加以利用,否则将来不及反应,机会就已经擦肩而过;如果危机来源高层,企业战略甚至日常运营都可能随之出现大的震荡,成功利用其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

  再次,要识别对手危机是专属性的还是行业性的,是个案性的还是整体性。如果对手遭遇的危机是行业性的、整体性的,自己迟早也会受到波及,这时最应该做的是以其为鉴,并及时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如果盲目抢占对手留下的空间,势必因同样的危机降临到自己头上时受到更大的伤害。

  “料”敌:利用对手危机必需的判断

  虽然许多公司都力图从竞争对手的危机中找到机会,但应当慎重行事。预料,意为判断、掂量,对象包括陷入危机的对手、试图利用这一危机的同行以及自己。

  掂量陷入危机的对手,目的在于考察它是否真的已经为危机所困,而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对手的窥视,最重要的是,陷入危机的对手是否还有迅速反击的能力,否则,可能“偷鸡不成反蚀米”。

  掂量试图利用这一危机的同行,目的在于考察有多少同行可能有此打算或者已有所行动,已明确自己在参与“分割”的过程有无“利益均沾”的可能,否则,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掂量自己,是最重要的前提,目的在于真实地判断自己是否真有利用竞争对手危机的机会。对此,企业应根据纽约企业管理中心总裁约瑟夫·曼库索确立的标准对自己进行掂量。

  首先,要确信自己在竞争对手发生危机的领域没有任何问题;

  其次,检查自己的业务结构,看看是否有能力利用对手的危机。考察的指标包括:

  人力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对手的危机意味着公司业务可能增多,不仅要保证危机中人手充足,还要保证危机过后这些人在公司内还有事做。否则,对手危机带来的短期收益甚至不够人员增多的支出。

  是否要添加设备?如果为对手的危机而购买的设备长期也用得着,那就值得投资,否则就不值得。

  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电、水、停车场、仓库等很多都是固定支出,容易使短期的收支更难平衡。

  三是要考察金融和智力两方面的资源条件是否具备?比如,银行是不是愿意借款,自己有没有能力从这个危机中胜出等。

  只有从以上三方面进行掂量,并得出自己实实在在地具有利用竞争对手的危机的能力,才可做出下一步决策。

  借“机”:参与“瓜分”前必需的准备

  对手遭遇危机后,应该充分分析该企业的产品研发、财务指标、管理团队、服务网络、渠道资源、广告策略、销售政策等各项因素,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暗渡陈仓。在分析对手危机的情况后,就必须迅速形成可执行的市场策略。这个时候应打隐蔽战,一是避免趁火打劫之嫌,二是快速抢占网络经销商和渠道等其他资源,做到事半功倍。

  游说利益相关方。要充分利用对手危机创造的机会,就既要游说自己的利益相关方,又要去游说对方的利益相关方。

  为什么这样说?一是危机发生,自己企业的员工、股东、银行、经销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往往会产生恐慌、动摇或者分心,需要打预防针,不能犯对手犯过的错误;二是既然对手已经回天无力,去游说已被抛弃、或被迫逃离、或被套牢的大批供应商、经销商、顾客、核心人才等,可以起到顺水推舟、渠成水到之效果。

  可能会有人说如此“趁火打劫”不仁慈,但商业的竞争逻辑就是如此,你永远要在商业的争逐中去寻求生存、成本、价值等因素的平衡,别人不会推你走,你自己必须强制自己往前跑。

  收留“遗孤”。“人类进步的道路上满是国家的残骸。”在商业社会,在市场发展与竞争的道路上,也满是企业的残骸。不仅产品、渠道、服务方面应该如此,对于在对手遭遇危机后留下的恐慌、无奈的员工,竞争者也应该做好核心人才的收编准备,这不仅仅是出于责任,更是企业发展和进一步竞争的宝贵资源。

  出击:快速蚕食与价值链修复

  如何利用对手的危机果断出击,抢占市场空缺,争夺渠道资源,花最少的成本获得有价值的客户?具体策略是:

  在销售管理和市场竞争上,应更强调最终的分销效能,使商品快速、准确地通过渠道进入危机企业的原有消费区域。

  要在局部区域集中力量,快速蚕食和冲击竞争对手正在萎缩或失去的市场,强调竞争网络的稳定性和排他性,不断驱赶竞争对手,确保成为局部第一,以滚动式培育与复制方式快速高效地抢夺市场。待“江山”收复和市场稳定后,再重新推出品牌策略广告,制造新的影响力。这也是深度营销所强调的重要危机竞争策略。

  在填补危机企业的原有消费区域后,要特别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增值性,实现价值链中的经销商和终端利润的最大化,以及最终用户价值的最大化,以此抚平原先遭受伤害的价值链,以获得新增的市场和客户的谅解。而不是在对手危机期间,仍依靠传统的广告宣传或降价促销来争夺客户。

  纠正趁人之“危”的几个错误打法

  趁人之“危”可以打开快速崛起的经营发展通道,但要避免前车之鉴,应纠正一些错误的“进攻术”:

  首先,有些危机属于行业性的,竞争对手的危机发生后,要避免单纯瞄准竞争对手作战,而忽略整个行业的危险。

  总之,在对手遭遇危机时,作为竞争同行应该在真正乘“虚”、“料”敌、借“机”、出击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仓促应战,否则可能引火烧身。

  需要指出的是,竞争不是鱼死网破,而是竞合。竞争对手的危机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企业应当明白,等发生危机的竞争对手站稳脚跟后,新的竞争又开始了。所以,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牢记自己的目标是消费者,而不是竞争对手;必须牢记成功的路径是满足消费者的结果,而不是消灭竞争对手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企业生存之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