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金融时报:冷静看待当前银行业并购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16:37 中国证券网

  随着中国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中国银行业发生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银监会也发布了相关规定,鼓励外资入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明确商业银行并购规则,从而定下了各路资本博弈银行业的格局。

  国际银行界一个十分流行的观点是:更好的银行都希望变得更大,但更大的银行不一定是更好的银行。

  近几年,波涛汹涌的银行业并购推动着全球金融资产的快速洗牌和重构,并最终打造 出一个又一个银行业“旗舰”。目前,美国1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控制的资产已从10年前占全国银行资产的29%上升到目前的49%;日本3家新的“超级银行”吃掉了11家老银行,并事实操纵着日本银行资产一半有余。

  难怪美国第一银行董事长约翰·麦科尔如此预测说:“未来5年,国际银行业将出现越来越大的交易。”然而,银行业的并购过程到底有没有临界点?银行是否是越大越好?

  1998年至今,全球金融并购就出现了几个大手笔,如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公司和旅行者公司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集团定名为花旗集团,价值730亿美元,拥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的1亿家公司及零售客户,能够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管理、

证券交易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事实上,大的并不就是好的。作为银行并购追求的首要目标——规模效益也存在着一个适度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规模过大会造成规模报酬递减。从实践上说,“变大”就能获得规模效益的观点也值得商榷。庞大的经营网络同时可能造成沉重的人员负担,这是因为银行过大,就需要相应增加管理人员,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加,企业内部各种成本费用也会增加,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也会相应降低。

  美国花旗集团在1998年刚刚合并后曾经有过糟糕的记录:当两家公司宣布合并时,双方股值合计为1640亿美元,但到了12月中旬(花旗集团10月8日正式成立诞生),却跌至1080亿美元。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短期的经营绩效去评判这次银行并购的是与非,但至少说明,银行并购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其成功仍然要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综观国际金融史,银行业的并购在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银行并购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不长,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总体上保持着平静,这几年并没有卷入全球轰轰烈烈的银行并购浪潮中去。

  标准普尔去年初曾公布了中国50大银行报告,对包括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共50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随着中国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中国银行业发生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份报告还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并获得中央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特征是资产质量低和客户基础有限。这样,随着大型银行的竞争加剧,整合的步伐可能会加快。

  就在这一报告公布的同时,中国

银监会也发布了相关规定,鼓励外资入股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并明确商业银行并购规则,从而定下了各路资本博弈银行业的格局。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银行业完成过渡期的第一年。目前,境外战略投资者已进入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在加速演变,并升级为国际水平的竞争。

  银行的并购行动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监管难度增大,效率与稳定不易兼顾。一方面,银行数目的减少使监管当局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若干家大银行,避免奔走于过多的金融机构之间;另一方面,银行并购后又给监管当局带来新困难:大机构的业务复杂,管理方式多样,要求的风险控制水平高,其博弈实力更强,逃避监管的渠道和办法更多。不但一些仍然实行分业监管模式的国家不易监管金融大机构,即便是已经采取合业监管模式的国家也面临着如何有效监管金融大机构的难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压力尤甚:西方国家的大机构凭借其雄厚的实力,通过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东道国金融监管当局就更加不易应付。

  银行并购利弊共存。从竞争的角度看,国际银行业并购将推动我国金融业积极采取参与竞争的对策,给顾客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好处,但也将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冲击我国金融业的盈利空间和就业水平。从金融格局看,我国金融业处于相对劣势。单个金融机构的

竞争力和实力逊色于国际大机构;国际大机构的多业经营实力弱化了我国金融业的相对地位。从市场稳定看,并购行为将使我国金融业面临潜在的金融冲击。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过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由国际大机构带来的市场不稳定因素将会日渐增多,对这一新的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研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