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基金规模片面扩大隐含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02:13 中国证券报

  中国银河证券 马永谙

  目前基金市场正处在跳跃式发展的阶段,但我国的股票市场不论从长期资金入市规模还是市场效率以及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来看均不成熟,在这种条件下基金规模的一枝独大隐含风险。

  基金规模爆炸式增长

  2006年的迅猛行情导致基金业绩华丽,基金规模也在这种赚钱效应的吸引下爆炸式的增长。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部资产净值合计8564.61亿元,其中股票方向基金资产净值合计7353.37亿元,而2005年底的上述两个数字分别为3869.05亿元和2371.47亿元,短短一年基金资产接近翻番而股票方向基金资产接近翻两番。资产规模迅速增长的原因除去A股市场上涨带来的自然增加外,基金新发迅猛是主要的原因,2006年共有89只基金募集设立,募集规模3887.72亿元。

  基金规模的迅速增长与我国基金市场环境建设并不协调,目前我国的

股票市场不论从长期资金入市规模还是市场效率以及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来看均不成熟,在这种条件下基金规模的一枝独大隐含风险。

  海外经验值得借鉴

  海外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一篇题为《1944-1995美国股市周期中的共同基金持有人行为》的报告,其中分析了

二战后至1995年,14个市场波动周期中基金持有人的反应,结论是投资者会随着市场上涨而投入共同基金,但市场下跌时并不会迅速撤离。这篇报告为国内基金行业所熟知,也为国内基金规模迅速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隐藏于这14次市场波动周期后市场环境变化与共同基金持有人表现的时间演进则被人为忽略。

  实际上,报告中所提及的14次波动周期中大部分调整来临的都比较温和,称得上“股灾”的只有1968-1976年的两次调整和1987年。探究这两次调整前后市场环境及基金持有人表现的变化可为我们当下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968-1976年间美国股市经历了两次较大且时间间隔较短的调整,1968年底开始的第一次调整到1970年中,市场下跌时基金的赎回情况确实并不剧烈,但在随后的恢复性行情来临时被前面迅速下跌的市场吓坏而终于又“劫后重生”的投资者夺路而逃,之后1972年和1973年基金的销售额下降而赎回额上升,导致基金净销售额为负。1973年开始第二次调整又来临,资金出逃加速使刚刚趋缓的市场再次受到冲击。同样的情况是,在1973-1974年底的市场大幅下挫中资金出逃速度并不快,而在1976年市场迎来恢复性行情时资金出逃速度也达到顶点,当年净销售额为-17.2亿美元,是统计范围内基金行业单年资金流出额最大的一年。市场的剧烈波动和资金的涌入涌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使得美国股市和共同基金行业受损严重。

  与之相比,1987年股灾下的基金持有者表现则大为不同。虽然受股灾影响基金认购和赎回额度都有下降,但并没有出现资金流出市场的情况,同时基金账户数量也未见减少,说明无论资金还是投资者都没有出逃的现象。

  基金规模一枝独大不是好事

  对两次严重市场下跌条件下基金投资者迥然不同的表现做深度分析可以发现下面的一些结论。

  首先,迅速扩大的基金规模在下跌的市场条件下表现要依据市场环境而定,在市场环境不成熟的条件下迅速扩大的基金规模在调整市场中会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而这种资金的涌进涌出对基金行业杀伤巨大。

  其次,基金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提高。随着股市的成熟以及越来越多衍生产品推出导致的复杂程度增加,个人投资者渐渐退出股市更多地以投资基金的方式进行间接投资。在坚持不懈的投资者教育下,基金投资者认识到基金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差别,基金投资渐趋向于长期投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基金的分红能力以分享基金投资对象的业绩增长,因此对短期的股市波动不敏感。简而言之,市场效率的提高和复杂程度的增加使得投资者放弃了投机心态,这是共同基金在1987年股灾后规模不减的原因之二。

  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不论从长期资金入市规模还是市场效率以及投资者的成熟程度来看均不成熟,在这种条件下基金规模的一枝独大对于行业未来发展并不是好事。实现基金规模与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基金规模与市场成熟程度的协调发展是确保行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