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券商集合理财牛市大翻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05:0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受产品设计所限,整体收益率近30%,较基金逊色

  证券时报记者刘云

  去年股市火爆行情造就了基金“神话”般的业绩,也成就了券商集合理财丰收年。数据显示,2006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偏股型单只产品的最高收益率为97.8%,整体收益率近30%。但这一数据与基金整体收益相比稍逊一筹:去年股票型基金平均份额净值增长率高达113.77%,实现净值翻番的基金就有127只。

  规模和净值均超上一年

  截至2006年底,市场上共有22只券商集合

理财产品,总规模超过300亿元。借股市行情飞涨和产品认知度的提高,2006年券商集合理财迎来了发行规模的大扩容。据统计,2006年新成立的集合
理财产品
的期初规模总和达175.58亿份,较2005年增长近41%。

  另外,2006年底前多个集合理财产品在开放期又获得较大数量的申购,如光大阳光仅一天的申购就达到35亿的目标规模上限,中信避险共赢也在年底接近了目标规模。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创新类券商队伍的壮大和券商创新业务的升级,以及规范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加入,券商集合理财的总规模还将壮大,而股市、债市和货币等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将为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美好前景提供良好契机。

  除总规模有所提升外,从净值来看,2006年成立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单位净值也超越了2005年。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年末,该年成立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78%,而2006年成立的集合理财产品当年实现的平均收益率为27.63%,同比增长近9倍。除了2006年市场行情大涨的因素外,也有2006年所发产品多为混合型产品和FOF产品的原因。数据显示,2006年共成立混合型和

股票型理财产品8只、FOF产品3只。

  整体业绩逊于基金

  数据表明,22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非限定性产品数量为13只,去年平均收益率为49.49%;限定性产品数量为9只,平均收益率为17.4%。

  上述22只产品中偏股型产品有6只,成立满一年的两只产品———光大阳光和东方红1号,收益率分别达97.8%和93.1%,与同期股票型基金最高182%的收益率相距较大。截至2006年12月29日,成立未满一年的4只偏股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53.5%,其中,广发理财3号收益率为65.15%;中信理财2号为56.92%;东方红2号和中金股票精选分别为48.73%和43.3%。

  22只产品中FOF产品有4只,2005年5月成立的招商基金宝去年收益率为30.46%;2006年下半年成立的其他3只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则为45%。同时,22只产品中偏债型集合理财产品约6只,成立满一年的5只产品平均回报率为18.06%,高出同期债券型基金16%的收益率,这5只产品里收益率排名前两位是国信金理财稳得受益和华泰紫金1号,收益率分别为26.6%和26.09%。

  此外,货币型理财产品包括招商现金牛和君得利1号,现金牛去年9月至12月的3个月收益率为3.65%,而成立已有一年的君得利1号年化收益率为2.5%。

  业内人士表示,券商集合理财之所以无法与基金相媲美,主要原因是券商集合理财的定位与基金有所区别。券商集合理财追求的是绝对收益,主要目标是为客户获得稳定的收益,因此非常重视风险控制,这就决定了在操作中并不像基金一样追求相对收益和排名。

  去年排名居前的一位投资经理分析说:“理财产品在业绩和规模上与基金有差距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由于集合理财产品严格按照监管层规定开展业务,起步较晚,在规模、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相比基金来说还不够成熟;同时,集合理财在产品投资比例上与基金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比如有些产品的股票投资比例上限只有60%,虽然在去年的火爆行情中仓位有可能接近上限,但是收益率还是会受影响;此外,由于集合理财在业务开展上还有一些限制,如不能打广告等等,再加上以前部分券商违规经营,投资者对券商的印象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品牌还无法与基金相比。因此,种种因素都导致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总体在运作和业绩方面还不能完全和基金相提并论。”

  坦然面对赎回

  随着市场的转好,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在牛市里也遭遇了和公募基金一样的尴尬境地———业绩越好,赎回的情况就越严重。

  一集合理财投资经理感叹道,由于行情一路飞涨,多数投资者预期越来越高,不少投资者一味追求高回报。由此可见,我国的投资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者相比,投资理念上还缺少理性。投资者只有正确看待收益率,才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集合理财投资经理们都表示,他们将坦然面对产品赎回,除了继续努力做好产品的业绩外,也会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来面对。“我们将通过申请发行新产品和加大营销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监管部门能尽快推出面向相关产品的报备制度,并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过程,以有利于创新产品尽早上市。”上海一位集合理财投资经理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