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民生制度岂能靠“感动”维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00:56 金融投资报

  水井坊社区的李警官一大早就到小区来了:前一天刚刚贴出的“低保公示名单”和“为小区低保老人献爱心倡议”有了反响,不少住在社区的机关干部纷纷表示要捐款捐物,性急的人已经把捐赠的棉被和钱交到小区物管办公室……

  而小区的退休干部黎大姐早上的安排和李警官方向相反,她去了银行:她对困难学生的生活资助,已经8年了,前两个受助同学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她是去给现在资助的学生存每月200元的生活费……

  和小区里的这两位很平凡,甚至芨芨草般无名的“小人物”相比,正在媒体上被高调宣传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热闹得多。毕竟前几年的评选,让很多人被那些自强不息的真实故事,感动过。不过,已经评选了5年以后,“感动”这个词的分量已经明显带有几分“审美疲劳”,在前几届当选者后来的命运映照下,在人们在感动之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中,其影响力正在下降——

  2004年“感动中国”的当选者徐本禹的事迹在社会上传开后,一位叫李华芬的女孩给远在贵州的徐老师教学的学校捐了钱。2006年,当学生们知道李华芬患了白血病,便一角、一元的“为李姐姐捐看病的钱”。看到不久前电视屏幕上徐本禹动情地说着孩子们的故事,我却怎么也舒心不起来:靠着社会的感动,靠着生活在基本生活水平线的人们互相用感动搭建起一种“支撑”,我们追求的

和谐社会,一定在运转制度的某一环节上有了遗漏、缺位或疏忽。

  2005年“感动中国”的当选者丛飞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蓝本。有人说丛飞为了一个个人无法完成的“承诺”奉献了钱财,甚至奉献了生命,但用生命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的助学行为,却没有感动他捐助过的学生:在丛飞病重的时候,受他捐助的学生,有的就在深圳,有的已经工作,却无一个到他的病床前问候一声。记者找到其中的受助者,却得到这样回答,“这样暴露我,让我很没面子”。也许我们不能简单地责怪这些学生“忘恩负义”,如果细心,人们应该在感动的后面读出一些被称作“尊严”的东西,但如果没有社会公平,成就民意尊严只是一句空话。

  临近传统新年,传统的中国人“讨要公平”的报道,近来时时见诸媒体,而在这种对生存尊严的维护,我们更常见到的是对突发事件本身的关注,这种“讨要公平”常常集中在民工讨要工钱、低保户解决生病以后的医疗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难、贫困山区的高考生无法缴纳高昂的学费……没有被关注的是这些现象后面,还会引发什么样的提问:为什么有这么多需要救助的对象?社会应该提供怎样的制度保障?社会财政支出向困难群体倾斜我们做到多少?如果只能靠感动来维持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多少个徐本禹、丛飞?

  春节火车票今年不涨价,已经无所怀疑了。政府在算铁路部门可能要减少多少收入的同时,还有一笔帐,不知算过没有:在年年春运票价几乎是“抢劫”一样的上涨中,压力全部转嫁到社会低收入人群的同时,数以亿计的返乡民工为何没有感动铁路部门?事实却是,铁老大这样的垄断企业数进去多少票子,就已经丢掉了多少“民心”。

  2007年,一些地方的民工学校终于办不下去了,也已经无所怀疑了。上海有这样的事,北京也有这样的事。本应该大力推动此项工作的教育管理部门,没有被民间资本参与基础教育的探索行为感动,“叫停”这些学校的理由很“荒诞”:办学主体(民营或个人)不符合规定。你看,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城乡一体,鼓励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又限制基础教育这样的产业解除垄断向社会敞开,民工子女在城里就在一种两难里尴尬的上演新版的“我要上学”。没有在工钱上享受到“市民待遇”——需要讨要;没有在子女入学上享受到“市民待遇”——需要多交钱;没有在看病上享受到“市民待遇”——需要补贴,你说,靠一些市民的感动,让那些进城的农民工在这里“坚持”多久?

  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制度和政策,每一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在“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

  只有“感动”,远远不够。□华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