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言行不一背后:被忽略的外资投行银行股套利谋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 09:4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兆琼 上海报道

  瑞银集团(USB)1月5日大幅上调银行股估值的报告似乎并没有改变银行股的走势。

  1月11日,工行收报5.51元,比1月4日的最高价6.79元跌去了20%多;中行收报4.93元,比最高价5.97元也跌了25%以上。

  以工行、中行为代表的银行股在1月4日最高价之后,旋即开始跳水下跌,除去1月9日中国人寿上市带动银行股反弹的因素之外,这两个银行股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调整下跌。

  而在翻云覆雨的银行股中,QFII却获利丰厚。

  QFII“谋略”

  银行股几乎是在“猝不及防”中走出了暴涨行情。

  2006年11月,所有国内券商的报告,对工商银行未来半年内的估值都不超过4.5元,当时工行的股价在3.5元附近徘徊。11月24日,瑞银发布了《中国银行股:转向谨慎》的报告,大幅调低了银行股的估值,而引起香港市场和国内市场银行股的下挫,但是随后,国内工行、中行横盘整理一个月之后,于12月22日开始发力上攻。

  “瑞银在11月底的报告当时在业内影响很大,但是我们非常怀疑包括瑞银在内的QFII资金的操作。他们也许是表面唱空,但是实际上买了很多。”一位国内基金经理称。而持这种观点的国内基金经理并不在少数。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QFII是利用了A股和H股市场的联动效应,通过发表一些报告来鼓吹国内看好银行股的气氛,同时自己用QFII的额度买A股的金融股,进而提高H股市场的估值。因为他们获得了很多这些银行股的战略配售,H股市场上的银行股大涨,就等于他们的对外投资和战略配售都获得了相当高的溢价。”

  高盛集团、安联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斥资37.8亿美元,收购工商银行10%的股份;同时高盛集团又是中国银行的承销商,瑞银和中银国际也是中国银行的承销商。上市之初,工行的战略配售为180亿元,而中行战略配售大约为39.59亿元。其中,国外的投行配售额度占了相当数量,而作为战略投资者,国外投行的入股价格更低。

  “如果这些战略配售的股票能够在18个月禁售期之后,解冻卖出,这些投行就能获得很高的收益。所以他们一方面在A股市场上鼓吹银行股,一方面也利用自己的额度来买A股的银行,从而带动国内基金公司的羊群效应。而由于两个市场的联动,H股的价格自然就抬高很多。”上述人士称。

  事实上,这些国外投行大多是上市公司,他们在年底为了提高自己在美国市场上的股价,也有拉高自己的重仓股来抬高价格的需求。

  仅仅工行、中行两家,在2006年年底的最后一周里上涨都超过30%,海外投行赚得盆满钵满。

  银行股前程

  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8,成为历史新高,人民币对港币汇率达到0.9997,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超过5%。而作为人民币升值受益的银行股,可能将再次成为市场的新宠。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有可能在2008年实施。2006年年底,两税合并法案正在走程序,预期内地银行相关的税率将由原来预期2008年的29%下降到25%,如果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定为25%,内地金融企业的税后利润将提高12%左右,资本回报率也将提高12%左右。瑞银在1月5日的报告中称,将工行2007年到2008年的每股盈利预测调高至2%-10%,以反映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影响。

  而中国人寿对于银行股估值的提升仍然“不可小觑”。1月9日,中国人寿登陆A股市场,市场表现十分惜售。按照招股价格18.88元,市盈率达到97.8倍,成为A股市场价格最高的股票。银行股也受到估值的影响而提升。瑞银认为,目前银行股的价格下跌,正好提供了很好的买入机会,并预计在2007-2008年之间,整个银行板块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5%。

  事实上,在本次银行股的上涨中,除了QFII资金之外,仍然有大量的基金、私募看好银行股。而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虽然在这次银行股上涨中,QFII获利很多,但是最后拉动银行股的却是民间私募。特别是来自浙江的资金。”

  但是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成为业内担心的重点。

  券商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未来更严峻的制造企业的不良贷款将有可能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其不良贷款比例则高到中国银行整体不良贷款比的1.5倍到2倍。

  “其实银行股今年的飙升还有一大因素就是大家对宏观经济预期曾经一度比较低,但是后来的数据比较高,所以预想中的不良贷款没有原来的高。”一位基金经理称。

  摩根士丹利对2006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预期曾经在6个点左右,后来感觉这个数字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上调到7点多,而实际上中国2006年的GDP增长速度超过10%。高速的经济增长掩盖了银行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但这并不表示

中国经济会维持长久的高速增长。”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在未来至少十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都是非常难以减弱的,这是人口结构因素促使的一个必然结果。”交银施罗德基金投资总监李旭利撰文表示。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4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