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分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15:16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07年1月13日9:00-17:00,第11届(2007)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与会嘉宾将以“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为主题,围绕“大型国企回归A股、中国蓝筹股如何建立、市场资金来源和2007年股市发展步骤”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新浪财经提供独家网络支持。以下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分论坛实录。

  主持人崔勇:我们这个论坛主要的议题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回归A股与蓝筹股市场,我们演讲的专家一共是这么几位,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第一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教授。第二位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武祥教授。第三位是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先生。第四位是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何佳教授。长江商学院周春生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施炜先生。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曹远征先生。

  首先欢迎几位来到人民大学,我们今天组织的这个论坛在上午我们已经看过来了,时间是比较紧迫的,上午我们每位演讲嘉宾每位有12分钟的时间,但是还没有演讲完,我们这个模块的总时间是一个小时,相对各位专家来说时间更有限了,我希望大家以3分钟的时间把自己就这个模块主题“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转型:回归A股与蓝筹股市场”这个观点给大家阐述一下。我们看了一下上午各位演讲嘉宾的观点也是有冲突的,比如说对回归是空心化还是国际化等等的问题。这个时候我想我们下午的演讲嘉宾可能对这个方面的问题更有自己的观点,大家以3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我们启动第二部分研究的时候,大家可能有一些讨论,最后给他们每个人一句话,整个的互动过程把你的观点讲出来,我们就结束这个模块。我们首先还是按照顺序讲一下。

  周春生:我觉得至少反映了3个方面的情况,我觉得第一个反映了中国A股市场走向繁荣和成熟,我觉得因为走向成熟和繁荣,所以更多地公司愿意回到国内的A股来上市。第二个我觉得这也是上市公司理性选择的一个结果,那么就像我个人来讲,也是这样的。就是说早年在美国

留学和工作,之所以现在回到国内,是因为现在国内的环境更具有了吸引力。我想像中国银行和早年的中石化回归大陆,也是因为大陆的市场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我记得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美国是资本市场达到顶峰的时候。当年在美国友400多家公司在美国IPO。但是我觉得现在回归股的市场走向成熟。第三点我觉得公司选择在什么地方上市,那么一个是看市值的估价,另外也看法律的环境。我觉得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取得了成绩之后,发生的很自然的事情。我现在觉得整体上来讲,中国的资本市场形式非常喜人。但是我也感觉到,我们在市场火热的时候,也必须保持一个非常冷静的头脑。因为资本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律,从长远来看价值还是主导型的。我当时感觉到这些大的蓝筹股回归A股,帮助散户回归的价值理念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希望2007年中国的股市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是我并不认为今年的股市能够重演上年股指翻一番这样一个奇迹。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在资本市场上,去年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我更愿意看到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股市。谢谢大家!

  巴曙松:A股之所以没有回归,跟我们的投资者特别是基金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基金这样的投资者,很难有这样的沉淀。所以怎么样高度地肯定2006年基金所取得的成绩是不过分的。没有这些投资者,今年的大盘蓝筹的发行都变成了对市场的打击而不是机会。但是在我们展望新的一年的时候,我们要提出来现有的机构的投资者,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过于单一。我觉得要有风格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投资者,那么在06年的市场行情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很多的蓝筹股已经高于一般的基金很大一截了,但是很多人在买它?因为基金不知道它下一步怎么走,这使得整个基金的发行整体风格的趋同和飘移的问题同样存在。风格趋同表现在大家都买这个股票,风格飘移体现在我做了大致的测算,因为我本人也正好是证监会的基金评审委员,当时咱们报的产品强调的价值型和成长型。我大致算了一下号称价值型的基金股市的市盈率比成长型的高。有一些号称小盘的下半年走得很好,有一些号称大盘的下半年走得很差。

  所以漂移被我们挖掘的原因也很多,第一中独有股市板块的流动。第二个就是我们基金的趋同。本来我们基金公司的业绩和待遇各方面都不错,是一个很好的执业,从基金的研究员到研究的经理。你做这些白马的股票风险小,我如果去挖掘一些深度的奇才,去对公司的基金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员本身担着风险,研究员认可了之后还需要基金经理再研究,基金经理又担风险,所以还不如不担风险的。所以现在市场上有一个苗头,就是严重限制个人的基金风格,使得一些基金经理开始进入私募基金。我们还需要挖掘多样化风格的面向中小型的,面向高科技公司的,还要发展一些私募的带有比较强灵活性的,只要有一个多样化的基金投资者,这个市场才能够相对制衡,这个市场才能走得相对平稳一些。

  朱武祥:现在大家对大盘股这么欣赏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下一步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亚洲地区国际上分为日本和日本以外的地区。我觉得随着之后5年中国的蓝筹股的环境更好,应该是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亚洲,就是亚洲资本市场可以这样说。蓝筹股的出现,因为股指理念本身在发生变化。上个世纪初那个时候人们还是银行的概念,转化到了市盈率的股指之后PEG的指标也不是很高,股指理念的变化越来越贴近预期概念,预期概念越来越能通过模型来反映。那么简单地市盈率就不是在现代环境下提出的更好的指标。为什么我刚刚讲了机构投资蓝筹股?我觉得蓝筹股有几个意义,首先做事的方式不一样,它不会做小打小闹的做法,一次性的并购或者是扩张都会对它产生影响。第二方面蓝筹股的盈利更强一些,不管是短期的还是其他的都趋向于大盘。第三个机构本身作为组合也是需要购买蓝筹股的,在美国也有标准的蓝筹股里面有20%来自正常的需求,所以这个结构也是一个博弈的结果,机构买和不买我觉得大家应该找到新的股指理念。中国自己的蓝筹股已经涨到大学毕业的程度了,我希望中国多层资本可以推进,能够从一开始培养出像纳斯达克那样的,像英特尔和微软、戴尔、Google这样的。所以资本上另一个最大的功能不是长大了,把它平移过来重新体现事实。更大的功能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毕业到初中毕业一直到真正培养出蓝筹股。我觉得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意味着蓝筹股越多,意味着资金越多,这么多的储蓄专一成投资需要通过蓝筹股。证监会也在考虑积极贴近创业版,我们可以在5年之内看到中国自己培养的蓝筹股。

  杨凯生:从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打造蓝筹股的意义很重大。我个人看来蓝筹股或者是蓝筹股培养是需要孕育的,不能人为地创造和速成。我个人有这么几个看法,第一个过去80%的小盘股在涨,20%的大盘股不真,这是不好的。现在的二八现象和一九现象也不符合市场。我觉得基本的蓝筹股就是大对好能够对等起来,大的企业同时也是治理非常好的企业。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真正讲走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路的也不过十几年,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大与好就很难对等。从这个角度讲,我不认为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可以把大跟好平等起来的时期。

  第二个我感觉从我们市场客观地蓝筹股的来源看出来看,无非就是三个类型,第一个就是国家垄断的大企业,像金融、航空、机场、港口、石化等等,之所以大,是因为一开始就大。它没有经历过小公司大到公司,到集团公司,到跨国公司到全球性的公司的过程,所以这个企业在改革前也进行了一番的工作,包括我们的工行。但是说实话确确实实它存在着先结婚再恋爱的情况,确实需要在上市之后再进行改制,上午杨行长的话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种类型,这种类型我个人感觉我们的大原则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企业上市了,制度和体制上是不是完善了?意识上能不能转变过来,这确实都是问题。到大公司看,说到上市这都是董事会的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现在我们基本上是整体上市包装出来的,我不是反对上市。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现在央企当中有一部分的集团,是过去的改革当中的改造成这样的公司。这些公司有相当的管理功能,一个行业就分解成了几十个公司。如果他们资本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管理的边缘能不能承受得了?我是打一个问号的。

  第三种类型的应该是我们改革开放后我们自己培育出来的一批,比如说家电当中的海尔,过去就是一个乡镇企业,现在变成了家电行业龙头企业。它之所以成为大龙头,基本上走的都是替代进口,然后占据国内的市场,然后走出国门,然后占领全球市场的过程。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一些像纺织家电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其实并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家电的股价是一路下跌的,当然我们现在推出了制造行业更高层的概念就是装备业,走的也是同样的路,自主研发,然后跨出国门。但是我并不是说装备业不应该发展,但是前面有家电业这么一个样板,能不能走出家电业的困境还是打一个问号的。最后一点就是蓝筹的意向不能因为它对指数有影响所以对它议价。大蓝筹的企业本身有成长,大蓝筹企业如何具备加速成长的功能?我们一般研究都是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比较多,光因为它指数大所以给他高议价,这样确实是资本市场的泡沫,我大概是这样的观念。

  曹远征:去年资本市场蓝筹的成长,大概是打破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神话。以前人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不能承受大的蓝筹的发展,现在大的蓝筹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迷信。你推算一下大概50%的市场是由新发展的企业产生的,包括国航等等。我说认为市场过薄的概念。第二点是认为中国的市场小盘存在,庄家做庄是一个存在,特别是像大的蓝筹是向大空间的压缩,庄家不可能再操作了,所以股票的神仙就变得少一些了。第三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跟庄家相比就是基金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就是基金的发行越来越多。这体现了价值不再是一个炒作的领域出现。这三种是过去几年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刚才周春生教授讲了,他认为是资本市场往成熟的方面发展,往更加规范的方面发展。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认为最重要的转折性的变化一个就是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是让大股东和小股东不再博弈。很多的大股东主动把资产转给上公司的,使公司的业绩变得好。第二个就是H股的使用,这是把现代的值投资观念带到了市场上。这使得股指有变化,大盘预计比较稳定,所以相对简单。这是融资到多元化成长型可被预测,所以反而是基金主选的产品。这个理念带进来之后会对中国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变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使得大盘发行,比如说监管的加强等等,以及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监管机构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解决的。比如说保证金的托管,杜绝了证券公司的违规。那么就效益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上怎么巩固这个基础,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可以一路走好。

  何佳:刚才曹老师都讲了,其实他们都讲得差不多了,早晨我也听了,我是觉得像人大的研究所讲的一样,我觉得这个是对的,现在确实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有很多的事情你可以批评,但是这个批评会最终证明是不对的,因为每年年初的时候美国有金融年会和经济年会。那么其中有一个是我们这一代搞IT里面最出名的,他说我们去了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每去一个地方搞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和印度没有去,这两个地方偏偏成了,所以他怀疑开始讲的理论肯定是错了。国际化应该是A股回归,从全世界来讲,到中国这就是国际化,因为全世界的企业都到中国来了,所以我们大的蓝筹股回归也是国际和的一个部分,也是正常的。走出去也是国际化,回来也是国际化,这都正常。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讲,这个企业一开始在本国上市,然后再到境外上市,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我们这个是反过来的,我们是先出去再回来。现在我们实际上是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结果我们不太清楚,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先是在境外上市再回来是怎么样的情况,不是很清楚。那么以前做的就是先在国内市场出去,可能国内的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出去可以提高企业的业务。有的企业是我的企业本身就在外面,我要做外贸兼、并收购等等。这么看来我们很多的企业还会出去,因为他符合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像银行,比如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本来基本的业务就在国内的话,那么回来是完全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可能过来会兼并收购,比如说建行变成了亚洲建行,慢慢地会扩张,所以我觉得回来是必然的,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那么2006年确实很多大的企业回来了,2007年还是会有很多企业回来,回来的量可能很少,哪怕市值是5万,流通的市值估计就5%,那只有3000亿的资金在这里,国外的资金是很多的,在一级市场是8000亿,这是人寿的,到底有多少进二级市场也不知道。

  所以这样的话,对于今年的股票市场怎么走,看不大清楚,应该是正常地往上走,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故事在后面。肯定是这么想的,股票应该是往上走会有很大的波动,这也是新兴市场必然看到的东西,就是波动比较大。所以投资决策实际上很难做,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其实供应资金不是很多,大概只有几千亿,国内上1万个亿,流通也不会很多。另外去年整个企业的业绩确实比以前好很多,这我没有估计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肯定市场会更好。

  施炜:我们今天这个板块讨论蓝筹的问题,从上午的嘉宾到现在的嘉宾,我只有两点,第一是欢迎蓝筹归来,因为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又好又大的基石的企业。第二点是要理性,好像现在有一点狂热,对于公司的估值有一点偏高,为什么?因为好东西少会偏高,好东西多了就不会片偏高。所以回归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好企业?评价蓝筹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就看一下中国有哪些企业值得在坐的各位投资。按照管理学的分析,分析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的优势,就是你这个行业的角度与你这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关系。再一个就是关键的是你企业的核心和能力。这两种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再一个在经济变化很快的时候,我们说用行业的理论还是有道理的,比如说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如果你完全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你不认为他是有优质角度的行业,你只能用行业属性分析它。有的时候行业产业比较稳定,比如说没有互联网革命等等,可能用核心竞争能力会更适合一些。那么中国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一些分析,更多地还是看行业属性。我们现在蓝筹很显然大部分是上游垄断性的资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很也属性。那对这样一些企业,它的核心竞争能力怎么样,其实所有的人都是打有问号的,因为行业属性好,所以它是具有一些蓝筹的性质。如果我们进一步地分析,从我个人看,我觉得真正的中国的蓝筹,应该是竞争性的行业、国际化的行业,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属性。那么再进一步的分析,应该是中国制造的升级。现在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起码是初级加工和组装的地位是奠定的,未来的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企业发展的主题就是中国制造的成长。那么中国制造的成长就看哪些企业可以成长,比如说有一些成长的路径,向上游延伸。刚才已经有嘉宾说了中国家电企业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竞争力不能提升?因为我觉得向上游的提升晚了,因为你长期做的组装,没有做等离子和液晶屏幕等等,现在已经有一点困难了,像三星这样的企业已经抢在中国的前面完成了这些方面。第二个就是品牌国际化,因为中国的很多企业是组装性,去国外代工的。如果能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品牌,比如说丰田汽车,比如说丰田制造也是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能说他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是他们的盈利能够现在非常行,如果中国的家电等等的行业可以有这样的国际化品牌,这可能是未来的蓝筹的种子。第三个就是制造形态本身的升级,比如说精度等等,像纺织加工可以生产高质量的面料,可以替代欧洲等等的地方的竞争,这样就可以替代了。像以上的企业可能都是蓝筹的种子,但是现在这个种子非常少和薄弱,也不能说没有。未来除了垄断性的大型国有企业,要找真正的蓝筹,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是很困难的。

  主持人崔勇: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发言,我们现在有一些问题,就是关于我们今天的主题“回归A股”,那么回归A股,一方面是让中国好的企业回来,使中国的投资人能够分享到经济成长的成果。但是另外也有一个很大的想法,就是增加这个市场的稳定性的问题。那么这个市场是不是蓝筹这么一个一个回来就能够增加稳定性呢?我们看了最近刚上的中国人寿,在它上市之前它已经发现了市盈率低了90倍,上市之后又涨了百分之一百零几。比如说中信证券跟人寿都属于服务业,但是在人寿上市之前大家都觉得他们已经很高了,但是人寿上市了之后发现市盈率差了那么多,大家反而感觉中信证券不是被高估了是成为了一个价值外币了,所以从中国人寿上市开始他们第一天涨成了6%,第二一直在涨,所以蓝筹上市的意味是不是有一点变味。感觉是不是整个的蓝筹来了以后,不一定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你上来之后市场变得更高,是不是会增加泡沫?所以这是我想问诸位嘉宾的主要的问题,首先希望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曹远征先生回答一下。

  曹远征: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发生在蓝筹回归不回归的问题,而是在于市场高度的上涨中间,这在短期看是流动性的资金问题,而不是过多的资金问题,过多地资金一定会推动股票的上涨。使得它的股价需要跟估值持平。我们知道在过去的两年中间出现了问题,过去房地产过热很多的资金追捧房地产,那么房地产就过高,现在房地产受到了中国的抑制,那么肯定要进出股市。这就是很多人发言提出来的,要警惕这个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我基本的看法,在一个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间任何的东西是稳定不住的,但是在一个平稳的地方对于船的航行是可以把握的,如果是12级的台风肯定是要翻船的。

  主持人崔勇:香港的股价是20块,而国内是40块,那么大部分的都是机构的投资者,那基本上是以基金代表的,那么我想问一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教授,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巴曙松:关于人寿我也跟很多的海内外的专家谈他们的看法,坚定地认为往上走或者坚定地认为会跌的两部分人都有,到底谁对呢?如果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用专门成立一门金融学大家这么学习了,复杂就复杂在它的变化很多,大家的不同看法很多。大概在第2听我写过一篇A股回归估值的小文章。比如说在第一个时期扩张的业务,在未来的时期会上升,它的股指就上升。比如说中国人寿能够获取很多其他的地区所获得不到的管制带来的议价。比如说中国的中信证券可以拿到他的股份,还有我担任独立董事的商业银行,在审批中还没有定,如果定了就是第一大股东,那么现在这个银行在年底就上市了,现在是1块钱,将来可能是8块钱。所以这个差异很大,包括香港24块,如果市盈率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应该是所错了,上市之后大概是90倍左右的市盈率。但是我也查了一下,我看到日本一个小的保险公司上市是140倍的。还有一个是110多倍。看法差异到个别股的分歧,我们很难简单地说是泡沫还不是泡沫。但是肯定有一点,就是刚才从机构投资的角度看,在上市的头一天,我们找了几个机构的基金经理讨论,给了我一个开盘价。一个基金经理跟我算,如果5000股大概配2%大概是多大?金融或者是保险这个领域必须要配置占多大的比例。比如说中国人寿在香港下跌,我看到第一天有6亿股的卖空,第二天有4亿股的卖空,如果现在没有类似的机构,那么就有一个内在的平衡力量,现在我们市场上没有。如果你现在不看好人寿,有这个机制你就卖空它,你自己承担这个风险。

  主持人崔勇:这可能牵扯到市场定位和市场分割的问题,如果在成熟的市场上资本自由流动,肯定有套利的机会。比如说我在中国市场卖空39块,我在香港市场24块买进,因为这个市场是分割的,所以大家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关于我们整个的QDII,包括沪深股市和香港股市的分割问题,我想问一下香港大学的何教授。

  何佳:你现在要做套利肯定不行的,资本的控制肯定是出不来的,所以建议尽量使两边的股票价格可以联在一起。这方面目前很多的问题还做不了,另外讲到了中信证券这个事情,中信证券是没有赚多少钱的,所以有的时候很难讲这样的事情。日本在飞速成长的时候是80倍的,那流动性过剩肯定是这样的。这不仅是中国的事情,全世界都是这样的,现在资金有的是,好的项目很少,所以钱实际上都在这里。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泡沫成分。

  曹远征:人民币的汇率中间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利率有影响,因为我们知道利差上中国和美国大概2、3个点,通常利润上都说涨幅不超过2、3个点利率是流动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有好的方法有所缓解,我们说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是希望缓解一下。

  杨成长:对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的基本看法第一个不能简单把股市的繁荣归结到流动性过剩,相对我们股市的规模和储蓄资金来讲,流动性过剩绝对不是现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事情,所以应该说财富相应、情绪和信心这些东西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从大趋势来讲,确确实实流动性过剩可能是促成自然价格繁荣的因素,但是眼前的繁荣跟流动性过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第二个看法,为什么我们这个阶段大蓝筹回归大家基本的概念都是现在的股市为什么这么涨?可能像过去加大供给,国内自有蓝筹不足,已经上市的扩大供给。没有想到新回来的公司恰恰都是好的公司,恰恰会定一个新的价格座标等等,一个不一不鄙意高,这样对于市场反而形成了在短期来说形成了价格向上的推动功能。整体上来讲,应该说大蓝筹的回归是应该具备增强市场能力这个功能,但是在一定的时期里,可能难以发挥这样的作用,第三个我个人感觉我还不认为现在的,包括一些过高估值的股票是一些机构导致的。我觉得从整体上来讲,我们确实存在着资金共赢和大蓝筹的资金共赢蓝筹的问题,在短期内恰恰对于这些大蓝筹股票起作用的,是一部分的散户资金。如果是游资对着大蓝筹,市场的波动会更大。包括人们天然的想法,人寿就要回A股,不管它有多高,我想这要是一个理性的基金,不会像他这样去做。但是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讲A股市场确确实实在他定价权的问题,我觉得定价权是我们现在逐步逐步大家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确实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同的市场所认可的6市盈率确实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最简单的就是日本,它的经济形式和金融状况,它的利率等等都跟我们相同,世界上长期认可它的也有。你说日本有没有泡沫?它到目前为止比其他国家的市盈率高得多,所以中国的投资者认可一个什么样的市盈率是需要历史检验的东西,这是难以直接回答的。

  朱武祥:刚才谈到单独讲一个股票很困难,刚才谈到市盈率的问题,我觉得估值很容易发生变化。对于中国的企业你可以把中国人寿的规模,它的资金来源,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按照我的理解人寿就是一个最大的公共基金,它也买股票,那么人寿是用钱就可以了,所以它的钱多不多?加上赔付率等等,所以很多的时候看成一个金融机构来看的。所以我觉得评这个东西的时候,在坐的各位要仔细分析,我觉得你要换一种方法,比如说公司里面发行又出机会了,最后发现PEG这个方法还可以管住未来多少年,所以这个理念的变化也是对估值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你们可以回去试一下,我觉得我很难回答这个东西是高端还是低端的。我觉得一开始讲发展基金的时候,有很多人写了论文,当时都说基金是可以稳定的,后来发现美国也没有稳定。我觉得首先不要寄基金于希望里稳定市场,所以还是希望至少基金比散户专业一些,比如说你们的父母买风险业务都买基金,所以相比起来基金还是好一点,小公司的成长风险更大,大公司毕竟规模效益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能说相对改善,不能让它改善市场。我觉得中国基金公司,我们委员会可以劝导一下,我想可以在国内的基金或者是蓝筹股市场的稳定性和纯市场好一些。

  巴曙松:刚才朱老师讲得很对,我觉得同样的事件估值怎么样有两个方面。比如说中国人寿月初会公布新增的业务,11月份的公布是下降了,那么你可以作为一个不看好的负面的效果。但是为什么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可以看好,因为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很投资相关的,基金的业绩比较好,所以很多的老百姓不买保险买基金了,这是作为收入放的,作为投资收益肯定比较好,你怎么评估这样的指标和可能为我们新增业务带来的影响。

  主持人崔勇:在此的老师有第一次见面的,有非常熟的,刚刚我看到施老师已经急了,我有专门的问题留下你。我们说回归蓝筹实际上都是金融蓝筹,可能您刚才的发言里面,我觉得您更关注的是民营蓝筹,我觉得您怎么样从小的民营企业里面发觉到蓝筹。我觉得我们可以发觉到的就是苏宁电器,它也经过了好几年的培育,我想施老师本身是搞管理咨询的,你就民营蓝筹的发展观点看,制约中国民营蓝筹成长和大量上市的整个的过程中间,你觉得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施炜:我先把前面的问题补充一下。因为刚刚说股价的估值,我觉得在中国的市场上多一个角度,中国属于新兴工业化,投资多元和,所有的增长不是连续的,不是线性的,可能业绩突然膨胀,当然也可能突然收缩,我觉得我们各个基金和分析估值的时候,包括中国人寿你从目前市场的渗透率来看,空间是无比大的。比如说有一个很好的保险产品,突然有一天业绩增长非常快,可能要关注中国企业的突然加速度,但是跟成熟的国家比,差距很大。我12月底去了一家目前每股收益最高的公司,他们的领导层我比较熟,他们这个企业比较有意思,你可能要看到中国在锌加工提升,他从前两年的8万吨突然到25万吨以上,它的加工能力、定价权整个的中国制造对于锌合金和铅锌产品的需求是一个非常的发展。所以以传统的眼光看就不符合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多一个视角,在我们分析的时候可以更准备一些。再说到明日之花,我个人买股票我基本上不碰民营企业。他刚才已经限定了明日的蓝筹是民营企业的蓝筹,我自己拿自己辛辛苦苦的钱,买一点股票的时候我为什么不太碰民营企业?因为我自己本身的工作都是接触民营企业的,我的信心不足。我不是说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那是经营战略的问题,我们就说他们企业的构成,企业的理念,比如说价值和利益共享的理念,在很多的民营老板心里是没有的,它比较贪婪,没有共享就做不了很大。比如说它的组织化的程度,我们经常说的从人制到法制,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包括现在表现好的民营企业,我有认识的,去考察过的,我觉得也没有完成,这样的民营企业的股票再成长一分钱也不能碰,你还不如买中国石化

加油站天天加油嘛。另外中国企业的挑大梁的民营企业家,他本身的心理结构等等的方面是有问题的,他们的成长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背景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观念、心态和种种的投机的做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彻底地消除,所以我觉得从总体上来说,我觉得中国的明日之花,要产生的民营企业里面不是说没有可能,但是也可能只是极少数的企业,小说里面说的能不能碱水里洗几遍,在盐水里面洗几遍。

  主持人崔勇:希望几位老师对蓝筹股有几句祝福的话吧。

  施炜:希望蓝筹股越来越好。

  何佳:我觉得问题比你想象得多,成绩比你想象得好。

  曹远征:我觉得蓝筹股的瓶颈已经打破,下面就是一路创新化。

  杨成长:中国蓝筹股的成长速度应该跟中国走向全球大型资本市场的速度是同步的。

  朱武祥:希望中国蓝筹股可以使得国际资本市场对亚洲资本市场的分类为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亚洲。

  巴曙松:回归A股本身就意味着把香港不当成我们中国自己的市场,而实际上香港市场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香港市场在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和没有融资能力的时候,也做出了贡献。我们做一个重新的划分,香港市场、上海市场和深圳市场我们要展开做一个通盘的考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