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老外学中华才艺很痴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05:45 中国证券报

  

经济生活

  来中国“学飞”的“武术高手”

  来自非洲加蓬的本扎不仅会讲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还练就了一身中国功夫。1984年,14岁的本扎怀着“学飞”的梦想来到中国,到现在,他已与武术结缘20多年了。

  “我从9岁起就开始看李小龙演的功夫片,当时有部中国电影叫《大刀王五》,里面的人物个个飞檐走壁,看了之后我欣喜若狂,当时的我认为每个中国人跟他们一样都会飞。那时候我就想到中国来‘学飞’。”“等我到了中国才知道原来这里没有会飞的人,电影中的镜头都只是特技。当时真的是失望极了。”本扎说。不过,本扎并没有放弃梦想,他来到河南少林寺,跟一位师傅学罗汉拳。

  现在的本扎已是圈内响当当的高手,朋友们都戏称他为“洋武林高手”。他还学到了不少“绝活”,连很多中国人都了解不多的苗刀、鞭杆,他都非常“精通”。

  “中国书法要用一辈子学习”

  看秋麦的书法作品,很难相信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他的书法在北京的荣宝斋展览过,受到中国同行的一致好评。秋麦说,他一生注定与中国有缘,学说中国话,练写中国字,结识了自己的中国妻子,他说中国早已成了第二故乡。

  秋麦对中国书法有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他说,书法艺术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语言最宝贵的东西都藏在字里面”,因此,西方人学中国书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透过书法艺术,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秋麦能够同时把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融会贯通,这是他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具有的优势。秋麦对记者说“中国书法需要用一辈子来学习”。

  日本姑娘为二胡落泪

  日本留学生牧野美开拉二胡已经9年了。1997年,她随旅行团来中国旅游,第一次看到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也是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日本名曲《故乡》,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此后,牧野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们一起拉二胡,一拉就是7年。在日本时,她对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没有感觉,总是喜欢用二胡演奏日本曲子,来北京以后才逐渐体会到了中国民乐的魅力。“我慢慢发现,《二泉映月》才是真正的二胡曲。每当我拉起这首曲子,都会由衷地感到幸福。”

  想比大山做得更好

  初见谢尔盖,很难把这个斯斯文文、一脸书卷气的小伙子和相声联系在一起。“我第一次听到汉语大概是10岁左右,当时只知道那是一种有4个声调的语言,感觉发音怪怪的。长大后,汉语在我眼中成了一种神秘的语言,我一心想破译这个秘密,就选择了学习中文。”

  据谢尔盖介绍,俄罗斯有一种独特的相声形式,就是在电视上模仿著名政治人物的腔调、口吻和姿势给现场观众讲笑话。他在家乡从小就非常喜欢看这档节目,还常常表演给父母看,逗得父母开怀大笑。

  在模仿和表演方面的天分,再加上中文说得流利,他在白俄罗斯的时候就被从中国来访的老师看中。老师把一段冯巩的相声改编后,一节一节地教给他。课余时间他就一边反复放录像听语言,一边留心观察和模仿冯巩的每个表情。表演那天,他的相声被中国学生的笑声频频打断,掌声淹没了大厅。

  一炮打响后,他又学说了三段单口相声,来中国参加了“汉语桥”比赛,还在新年联欢晚会上给老师、同学和使馆的工作人员表演,看过他表演的领事称赞他有希望在中国发展。他非常喜欢冯巩、郭德纲等中国相声演员,认为他们幽默感十足、表现力一流。当记者和他聊起曾经拜姜昆为师学说相声的加拿大人大山时,他笑着说:“我想比他做得更好。”

  讲东北话的“洋天王”

  伟华是来自罗马尼亚的歌手,许多歌迷都尊称他为“洋天王”。伟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文教育,没有读过中文系,也没有专门的汉语老师。靠身边的中国朋友和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自学成才,成为“中国通”。

  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伟华流利的汉语当中透着明显的东北味儿。他说在罗马尼亚时就经常跟很多东北“哥们”打交道。正是同那些朋友的交往中,他对中国歌曲产生了兴趣。

  谈到如何踏入中国的音乐圈,伟华说是机缘巧合。2000年的夏天他来到北京,一次他和朋友在歌厅唱歌时,遇见了电视台的一名导演,被这个中国“伯乐”相中了,他再三邀请伟华参加外国人唱中国歌比赛,伟华觉得好玩就答应了。没想到却在大赛中一举夺得冠军。

  老外来中国寻找发展平台

  外国人学习中华才艺蔚然成风,说明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越来越认可,同时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外国人来华学习中华才艺的目的也已经发生变化,早期外国人来华学才艺主要是出于兴趣,现在很多人是为个人事业、前途选择平台,寻找机会。

  外国人在中国舞台上展示他们对中华才艺的热爱,对中国文化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外国人表演中华才艺,无论是原创还是照搬,模仿的痕迹都很重,但差异也很重要。这都表达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敬意。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看到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如此痴迷,也会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文/陈凡)

  本版文章摘自:《南方周末》、《环球时报》、《中华工商时报》、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等。作者稿费请与本版编辑联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