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十三年起伏悟风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 05:38 中国证券报
广发证券 张玲玲 36岁,应该还不算老,而13年的证券从业经历却真的令不少同事咋舌。但这13年来,我最初所在的那家证券公司已几易其身,一直处在被兼并收购的风口浪尖。 1993年,理工科毕业的我懵懵懂懂的进了某金融服务总公司证券营业部,之前本以为毕业后会去电脑公司或研究所之类的单位工作,完全没想到会进入金融领域,更加没想到从此再没走出这个行业。1993年整个证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证券营业部如雨后春笋,赚钱好像特别容易,每家证券营业部都人头涌动,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我所在的机构也是刚成立不久,之前谁都没有这方面足够的经验,管理者似乎也都是投石问路地走着每一步。然而往往混乱的时候最容易淘到第一桶金,但在这桶金之后如何运作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当时高息企业债券非常盛行,很多债券的年利率都达到24%以上。我所在的证券营业部规模小,光靠单一的A股交易佣金很难维持庞大的开支,于是管理者们很快将目光投到这种高息企业债上,四处活动,谁能凭关系拉到企业债券来代销谁就算立功,因为拉来的债券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根本不愁卖。而对于投资者来讲,这么高的回报确实难得,加上发债企业在刚开始的一两年中也都能按时将利息划到代销点回馈给投资者,令投资者在尝到甜头之后更加放松了风险意识,不但到期后不要求赎回,还会加大投资份额,甚至在亲朋好友间相互传递这些信息,让更多的人投入进来。 可惜这种太平盛世没有持续几年,发债企业的资金链纷纷断裂,有的企业干脆倒闭,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利息划给代销机构,更不要说本金了。无奈之下,证券营业部使尽全身解数,拆东墙补西墙,自己垫钱还给投资者,将财务人员直接派入企业并长期进驻,只要一有钱进入企业就直接要求划入证券营业部……但毕竟雪球滚得太大了,那些方法只能解决冰山一角。当企业债券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公众面前时,事情就发展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那段时间证券营业部门口被债民贴满了催债大字报,大门被油漆胡乱涂鸦,每天都有大批债民在门口示威、上门谈判,甚至一位主要的领导还被气极的债民困在办公室里达两天之久,出来时已是蓬头垢面。事情也不记得持续了多久,后来资金问题终于在各方面的协商下得到了解决,而我所在的证券营业部也从此消失,1998年底被某信托投资公司收购,成为某某信托投资公司证券营业部。 被收购的滋味并不好受,尤其刚开始时很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的环境同样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没有健全的组织监督机构,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领导关注的只是赚多少钱,不在乎钱的出处;关注的只是眼前利益,不顾公司的长远发展。在这期间,我所在的那家营业部就发生过出纳贪污公款、部门经理多次挪用客户国债进行回购后将资金用作申购新股。当时的新股回报率相当高,中一千股新股赚几千甚至上万是很平常的,而且新股的中签率也相当高。据后来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回购资金累计有几个亿,因此盈利有几百万之多,全部归于个人(该位经理及其同伙后被判刑)。这种不规范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与日臻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显然是背道而驰的,也预示着不可能长久。果然,随着国家对市场的强化管理,一年后,即1999年底,我们又成为了被托管的对象。 所幸的是,在托管期间我因为工作出色,被借调到托管的这家证券公司———广发证券,虽然后来收购工作没有成功,但我幸运地被留了下来。而我原来的那些老同事不久后便成为了广东证券的员工,本以为大树底下好乘凉,从此可以松口气了,可谁知广东证券又东窗事发,不得不再次面临着被收购的尴尬局面。几经折腾,几年后的今天归属问题终于有了结果,我禁不住问那些老同事:“这次该不会再被收购了吧?”是的,每次被收购对员工都是一次挑战,要承受一段时间的心理压力,因为要适应新的领导、新的同事、新的管理方式,甚至可能有被辞退的危险,完全像是没有爹妈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广发证券在证券行业中以规范经营著称,成立于1993年,也就是我进入证券行业的那一年。也许刚开始时它名不见经传,但它却越走越好,而我最初所在的那家证券公司也在相同的时间成立,这些年来却几易其身,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市场上消失,总也逃脱不掉被收购的命运,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公司的领导者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证券市场的规范进程,而是在市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着侥幸心理,为了钱甘冒违规的风险,操之过急,结果就是功败垂成,功亏一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