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券商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 02:43 第一财经日报

  蒋飞

  中信证券年赚22亿元,只是去年券商全行业丰收的一个缩影。有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前10个月,107家证券公司实现净利润16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20.8%

  “中信证券(600030.SH,下称‘中信证券’或‘中信’)的盈利数字的确有些出乎意料。在证券公司的第一梯队中,中信的优势正在逐步扩大。”财富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曹海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1月9日,中信证券公布了22亿元的2006全年盈利预测,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2005年仅4亿元的净利润。这一盈利数字,超过了各大券商分析师普遍的预期——15亿~16亿元。

  不仅仅是中信一家,去年的牛市行情和大盘蓝筹的接连上市,几乎让券商全行业一夜间从炼狱步入天堂。中国

证监会会计部一位官员去年底在深圳表示,2005年全行业净利润是-110.11亿元,但是到2006年上半年,全行业就实现盈利122.77亿元,以至于有非业内人士这样发问:“是不是2006年的数字少了一个负号?”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2006年前10个月,107家证券公司实现净利润16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20.8%,行业持续亏损的状况已得到根本扭转。传统业务是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经纪、投行和自营三大主营业务分别实现收入244亿元、68亿元和80亿元。就基本业务量来看,截至去年11月份,境内股票市场筹资额、股票基金交易额分别达到2023.3亿元和7.66万亿元,比历史最高的2000年分别高出31.3%和26%。

  伴随着行业性的转暖,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也在提高。经过3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全国证券公司数量从接近140家下降到107家。截至去年10月,风险券商处置完毕。在此基础上,监管层鼓励优质券商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同业兼并收购,以实现资源向治理规范、竞争力强的公司转移。

  “不过,相对于保险行业,国内证券行业还是比较分散的。从国外成熟市场的情况来看,证券行业走向寡头竞争是必然的趋势。”华泰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刘晓昶说,“中信证券以及即将上市的广发证券等一线券商,最有可能扮演这样的寡头角色。”

  中信4年阳谋

  中信的崛起,肇始于4年前的IPO。

  1995年10月,中信集团公司及其下属3家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中信证券有限公司。2002年12月13日,中信证券公开发行4亿股A股,筹资17.6亿元,并于2003年1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迄今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券商IPO,另一例——宏源证券(000562.SZ),上市之初为一家信托公司。

  此后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次短暂的繁荣,到2004年,乍暖还寒的行情让证券行业再一次步入低谷。2004年初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2005年大鹏证券倒闭,问题券商长期积累的风险集中爆发。“但是中信证券多年来一直严控自营规模,因此不但得以规避熊市的冲击,更利用自身的积累和上市筹集的资金乘机进行低成本收购。”曹海毅说。

  “2004年营业部的收购成本低到不可想象的地步。不是没有人想收,但是毕竟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如果市况继续低迷,多一个营业部就是多一个包袱。”深圳一家综合类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虽然在行业低谷进行低成本扩张是常见的商业策略,但毕竟还是需要有战略眼光。”国泰君安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梁静对本报记者说。

  从2004年开始,中信证券相继参与了万通、华夏证券和金通证券的风险处置和收购,并在三券商的基础上成立了中信万通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金通证券。截至目前,中信证券对3家子公司分别持股79.9%、60%和100%,3家券商拥有的营业部数量分别是25家、113家和36家。按照控股比例计算,加上母公司的40家营业部,中信证券实际控制的营业部超过165家。国泰君安证券预测,如果中信控股的3家子公司均能达到母公司的营业部平均交易水平,则公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将提升至10.9%。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对华夏证券的收购无异于“蛇吞象”。“在收购之前,我们的经纪业务规模不及华夏证券的一半。”中信证券一位高管对本报坦言。但是到2005年底,在只计算了中信建投证券全年最后两个月经纪业务数据的情况下,中信证券的股票基金交易总额已经跻身行业前10名。

  “中信证券可以说运气非常好,它的收购发生在熊市的尾巴,正好赶上了2006年牛市的开端。”刘晓昶说,“2005年,由于市场仍然低迷,中信证券经纪业务的扩张并未马上兑现成收益,但是到了2006年,情况立即发生逆转。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市场实在是太好了。”

  除了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也是中信证券的主要利润增长点。2006年,中信证券相继参与了中国银行保利地产中国国航江山化工工商银行和广深铁路的A股发行主承销,预计2007年还将为中国铝业、平安保险和中信银行等大盘蓝筹的发行上市提供服务。华泰证券预测其全年的承销收入在8亿元以上。

  此外,中信证券在2006年实现了对中信基金100%控股,并增持华夏基金股权至60.725%。去年基金行业管理规模亦出现井喷式增长,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制度嬗变

  眼前虽然一片盛世景象,但刘晓昶还是存有一分担忧。“应该看到,包括中信证券在内,经纪、投行和自营3项业务仍然是目前券商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这些传统业务,又恰恰是靠天吃饭的。走不出这个怪圈,就可能还会有一次轮回。”

  国信证券经纪事业部总裁陈革却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主要的证券公司还是那么几家,人也还是那些人,但是制度变了。”陈革说,“券商的综合治理虽然说不上可以同股权分置改革的里程碑意义相比,但是整个行业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陈革曾全程参与过国信证券的创新类券商资格评审。“对于经纪业务、自营业务这些重要领域,监管已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券商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客户资金的安全和自营证券的情况,都在地方证监局有备案,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监管层掌控之下。”

  各项业务资格与净资本挂钩的全新监管方式,也在加强券商风险承受能力的同时,鼓励其做大做强。券商开展各项业务,特别是创新业务,必须达到相应净资本门槛。

  在业务结构方面,由于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的开展,中国证券市场有望摆脱“单边市”格局,券商的盈利模式也得以趋向多元化,更多地向创新业务转变。“美国市场在经历了2001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后,市场交易并没有因此而明显地交投清淡,高盛等主要券商的盈利也没有发生很大波动。”曹海毅说,“融资融券、备兑权证和股指期货这些创新业务,以及基于其上的创新金融服务,是国内券商未来的方向。”

  要取得创新业务的主动权,首先是充实净资本。去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完成了定向发行5亿股,此举不但引入了实力雄厚的中国人寿集团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更将公司净资本扩张到88.5亿元。

  其他未上市券商则在积极准备上市融资,以提升净资本规模,2007年将是券商的上市年。广发证券借壳上市有望很快实现,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将启动IPO。“广发上市以后,会扩张得很快,对我们竞争压力很大。”上述中信证券高管表示。

  中信的崛起,或许只是券商群雄逐鹿的开始。插图/苏益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