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煎饼大王”李怀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 00:35 中国证券报

  

文/王增勤

  下岗

  1995年3月,全国粮食系统改革的春风吹到山东费县,30岁的县粮站营业员李怀珍心里犹豫不决:下岗吧,满大街都是做买卖的,自己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去哪儿找活路?不下岗吧,粮店二三十名职工挤在一间门市部里,工资少得可怜,等于虚度光阴。不过,李怀珍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最终还是选择了下岗,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经过考虑,李怀珍觉得自己应该在食品生意上找出路,一来自己跟粮食打了多年交道,在“吃”上做文章是自己的强项,二来,“民以食为天”,这种生意永远有市场。她上街转了一圈,见一个煎饼摊前围了不少买煎饼的人,于是觉得做煎饼前景不错。

  在沂蒙,摊煎饼的工具名为“鳌子”,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后改为生铁铸造,也就演化为今天的“鏊子”。作为煎饼的发源地,到现在沂蒙农村仍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人们习惯把煎饼当主食,卖煎饼的小商小贩遍地都是。李怀珍虽是地道的沂蒙媳妇,小时候却生活在东北,从没烙过煎饼,更甭提有什么祖传秘方了。

  “不会咱就学嘛,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李怀珍开始四处学艺。五天时间,她跑遍了县城大小四十多家煎饼店,光煎饼就买了一大堆。俗话说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李怀珍虽然看人家操作不下百次,可当她自己亲手烙饼时,不是鏊子转不匀,就是摊粮食糊不能同步,烙出的煎饼黑乎乎的,又厚又硬不说,而且根本不成形,白白糟蹋了几麻袋小麦。李怀珍特别要强,此后的一个月,她跑蒙阴,赴新泰,去莒南,四处拜师,回来后还把本家一个奶奶请来做示范,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煎饼技术,烙出的煎饼薄如纸,柔似锦,色泽鲜亮,比市场上最好的煎饼毫不逊色。

  1996年10月8日,李怀珍在县城街头租了两间小屋,挂出了“金穗煎饼店”的招牌。

  磨砺

  刚开张时,李怀珍的生意红火了好几天,可好景不长,因为人们发现她的煎饼和其他店的煎饼没啥两样,买的人便越来越少。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煎饼火起来呢?李怀珍苦思良策。有好心顾客给她支招儿,说煎饼越薄越好吃,要是能做出全费县最薄的手工煎饼就好了。李怀珍一想也是,便去请教几名烙了一辈子煎饼的老婆婆。人家一看她烙的煎饼竟说,能薄到你这份上,已经够了,不可能再薄了。

  一天,她望着烙煎饼的鏊子,脑海里冒出一个点子,她让丈夫在鏊子底下装了个轴承,用手一转,鏊子就可以转动,她摊上面糊试了试,出乎意料,在鏊子的均匀转动下,烙出的煎饼竟比过去薄了不少。李怀珍信心大增,又对鏊子做了一些技术改进,烙出的煎饼竟比原来薄了一半还多。

  鏊子可以转动着烙煎饼,费县人过去从没见过,甚至连听都沒听说过,大家纷纷过来看热闹,把李怀珍的小店围得水泄不通。随后,这一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到她这儿买煎饼。买的人多了,李怀珍的煎饼总是脱销,烙一天,一两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怎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呢?李怀珍又动起了脑筋。她把婆婆家祖传的一台石磨拉过来,找人改装成电动的,石磨上支起四盘鏊子,烙起来左右开弓,果然快了许多,原来一天只能烙200张,现在一天可以烙600张。有顾客跟她开玩笑说:“怀珍你真能,你家的鏊子都能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除了在“薄”和“快”上下工夫,李怀珍并没止步,她觉得,必须开发同行没有的新品种,自己的煎饼才能占有更多的市场。她发现,很多小孩嫌煎饼没味,不喜欢吃,而有各种水果味的果冻等小食品却大受小朋友欢迎,她想,我要是能做成水果煎饼,一定会在孩子中间打开市场。

  想是这么想,可从来沒人做过水果煎饼,想找个师傅学都找不到,怎么办?李怀珍决定自创。丈夫很支持她的想法,给她买来一大堆香蕉、山楂、

苹果等,李怀珍便在家里练了起来。可当她终于做出水果煎饼时才发现,这种新产品并不像她预想的那么畅销。人们没见过更没吃过水果煎饼,不论李怀珍如何宣传,大家还是习惯性地购买老式煎饼。李怀珍急了,干脆来个买一送一,买煎饼白送水果煎饼,说拿回去给孩子尝一尝。小孩子一尝,都说水果煎饼好吃,拽着大人专门来买。李怀珍的水果煎饼就此打开了销路,价格比普通煎饼高出三倍多,经济效益很是可观。

  尝到创新的甜头后,李怀珍又到山东省食品研究所等地拜师学艺,一鼓作气开发出了杂粮和蔬菜煎饼。开发特色煎饼真正让李怀珍找准了市场突破口,很多煎饼商贩纷纷来批销她的水果煎饼,李怀珍一家忙不过来了,先后招聘了40多个人来帮忙,年产量60万公斤仍供不应求。

  做强

  2001年4月,李怀珍给煎饼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沂蒙小调牌煎饼,并成立了费县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从此,她的煎饼也像“沂蒙山小调”一样唱响全国。

  以前,李怀珍认为煎饼谁都会吃,包装上就没印食用方法。小煎饼走向大市场后,闹出不少笑话。2001年7月,丹麦客人首次见到她的煎饼,以为是餐巾,又擦脸又擦手,就是不会吃,等陪同人员讲解后才明白。2001年9月,李怀珍参加“山东省首届名优农产品产销订货会”,好奇的上海顾客问她:“煎饼煮着吃,还是用

微波炉烤着吃?”“不用,开袋就能吃,卷上菜更香。”她拿起一片煎饼,卷上沂蒙小吃芝麻盐,递到他们手里,“哇,好吃好吃,再来两包!”短短三天,煎饼销出去两千多公斤。回来后,她在煎饼袋上印上了中英文食用说明,销售量立马增加三成以上。

  2002年初,李怀珍代表费县参加上海农产品展销会时,一名北京客商准备品尝她的煎饼,打开包装袋,却没有马上吃,而是到临近的酱菜摊前,用煎饼沾着豆豉品尝,连声说“真香”,随后一下子就购买了200箱煎饼,并同时在酱菜摊上买了10大箱小瓶豆豉,说是回去搭配着卖。李怀珍也学着尝了尝,果然味道不错,煎饼的鲜味增加了许多。从上海回来后,她和丈夫想出了一个与人不同的办法,在每箱煎饼里都各放一包芝麻盐和豆豉,后来他们还陆续开发出了香椿芽、辣椒韭菜花等七八个品种,供客户选择。

  小菜和煎饼搭配着卖,李怀珍公司的营业额一下子增长了一倍。她的点子也越来越多。为延长煎饼的保质期,她把煎饼加工成各类休闲小食品,不少外国朋友还把它当作礼物带回国。最近,李怀珍又有了“叫板”方便面的想法,“我要把煎饼做的像方便面一样,成为全世界的人们都认同的即食食品。”如今,她的公司年销售收入已达到5000多万元,实现利税400多万元。

  “沂蒙小调”特色食品出了名,慕名前来“加盟”的络绎不绝。李怀珍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困难家庭。2002年,她扩大了公司规模,吸收63个下岗职工前来就业。2003年以来,她又先后出资50多万元和县里基层供销社、粮所等不景气单位职工联办了8个分厂。李怀珍的传奇故事在八百里沂蒙引起强烈反响,她先后荣获“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再就业明星”等荣誉称号,2006年5月,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李怀珍(左二)要把煎饼做成像方便面一样的即食食品

  第一桶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