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粮价上涨不会对通胀产生很大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09:15 中国证券报

  自去年以来,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加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引发了宏观层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但是统计数据显示,高经济增长、高固定资产投资、高货币增长并未伴随明显的通货膨胀,平和的CPI数据缓解了市场对于紧缩的预期,进而对债券市场形成一定支撑。然而,近几个月伴随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CPI数据不断攀升,引起了市场对于未来通胀继续上升的担忧,并由此引发了对于宏观政策将进一步紧缩的担心。

  食品类价格上升引起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上行

  尽管2006年对CPI各组成部分的权重做出适当调整,降低了食品在CPI中的比重,但调整幅度并不大,权重估计仍然在30%以上,因此,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推动CPI上升的主要因素。11月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升3.7%,高于上月2.2%的水平;非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升1.0%,与上月持平;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下,全月CPI上升至1.9%。1至11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3%。

  在食品各分项近期的价格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今年10月以来,特别是11月,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蛋的价格月同比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蛋、肉禽及其制品和油脂的涨幅比较大。各主要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扬,拉动了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升。

  国际粮食供求紧张是导致

  我国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从供给看,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2006年全球小麦和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滑。近期发布的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的粮食展望表明,由于受小麦主要生产国俄罗斯、

乌克兰和美国小麦歉收影响,该组织将小麦产量预期从5.963亿吨调低至5.918亿吨,较2005年下滑5.3%,且低于过去5年的均值。因美国、阿根廷和南非减产,粮农组织将玉米产量预期从9.923亿吨调降至9.812亿吨,较2005年下降2.1%。

  在供给减少的同时,需求却在增长。除了因人口增加而随之正常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之外,从2002年开始,国际

石油价格大幅攀升(直至今年6月份开始才进入平稳震荡的局势),
能源
替代战略被提上日程,而玉米、大豆等油脂作物因为能够提取乙醇、乙醚等生物能源,对其需求量急速上升。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2004/05年度玉米产量为118.07亿蒲式耳,燃料用乙醇消耗玉米为13.23亿蒲式耳。而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每月全球供需报告显示,2005/06玉米产量的预估值为111.12亿蒲式耳,燃料用乙醇消耗玉米预估上升至16.03亿蒲式耳;2006/07年预测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07.45亿蒲式耳和21.50亿蒲式耳。一方面是玉米的产量在下降,而另一方面燃料用乙醇消耗的玉米却在增长。

  受这种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玉米价格开始急速上涨,并带动主要农产品价格一同上涨。粮农组织在近期的报告中称,粮食和饲料市场2006年最大的特点是谷物价格走高,并称截至11月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已涨至10年未见的高位。从今年8月开始到11月底,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07年3月期货价格从269.75美元上升至390.50美元,升幅达到45%;同期我国大连交易所玉米期货涨幅为10.8%,可见我国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是由国际粮价上涨所“驱动”的。

  尽管中国粮食生产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丰收,据统计,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8613亿斤提高到2006年的9860亿斤,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价格联动性越来越强,国际市场的价格上扬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中国市场。针对粮食价格的上涨,国家也通过市场调控来稳定粮价,2006年11月3日、25日、30日,12月7日连续四次临时拍卖存储小麦,后三次的成交总计为262万吨。而我国农民对于粮食价格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价格的不断上扬也引起了农民对于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惜售现象比较普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粮价上涨的作用。

  全球粮食供求失衡的状态在短期内难以扭转。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全球农作物年末库存和产量预估数据,主要作物在2006/07年度将会继续维持供给小于需求的状况,年末库存将进一步减少。粮农组织也指出,如果工业使用量以当前的速度持续增长,可能需要一个以上的丰产年才能使玉米的价格从当前的高位显著回落。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仍会较为紧张,价格不会很快回落。

  从中国情况看,虽然中国玉米出口远大于进口,仍保持净出口状态,但伴随着粮食价格上涨,从2006年4月开始,我国玉米出口出现急速回落,而玉米的进口数量在今年8月则大幅度上扬,表明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玉米进出口结构也受到影响: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以缓解国内供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又开始增加,而进口明显减少。另外,今年以来小麦的进口数量随价格上升出现明显下降,说明中国在小麦供求上存在较好的自我调节机制,即在应对国际价格上涨上存在较好的弹性。

  在未来一段时间,粮食价格很难迅速回落,但再次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也较小。首先,考虑工业用玉米需求的上升,玉米供求不平衡状态可能加剧,玉米价格回落的可能性较小。粗粮价格的上升会刺激农民扩大种植粗粮,种植结构调整会带动其他粮食价格的上涨,但这种影响可能不会非常显著。其次,由于我国粮价上涨幅度低于国际市场上涨幅度,国际粮价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出口增加或进口减少,使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向我国传导。但国家会通过出口的限制性措施以及国储粮的买卖防止价格出现快速上扬。再次,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上具有较高的价格敏感度,市场价格的上涨对市场预期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产生一定惜售心理,但国家调节粮价会改变这种预期,使农民不会长期囤积粮食。

  食品价格上涨不会

  对CPI上行产生很大压力

  首先,要看到粮食价格的上涨会向下游传导,饲料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养殖成本上升,进而拉动肉禽及其制品、蛋的价格上涨,考虑CPI计算的指标为月同比,即便目前粮食价格不出现进一步上涨,但相对于上年同期价格而言仍处在较高水平,对食品类价格上涨形成一定压力。

  其次,从保护农民角度来看,稳步而适当的粮价上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对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内需水平,并改善我国消费结构,具有战略性的积极意义。

  但粮食价格关系国计民生,过高、过快的粮食价格上涨,也会加大社会其他阶层的负担,给宏观调控带来新的难题,因此,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政府会在粮价高涨时通过市场化操作平抑粮价。而从我国连续三年农业的丰收和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等)来分析,目前中国政府是有足够的实力来实现粮价基本稳定这一目标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在粮食价格上,“一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合理,使农民得到实惠。二要保护消费者利益,搞好调控,保持粮价基本稳定。”因此,预计明年尽管食品类价格还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空间,但不会带动CPI出现大幅上扬,而是小幅上涨,不会对我国明年通货膨胀产生很大的压力。

  因此,仅从粮食价格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其带来的CPI上行压力不足以导致央行出台进一步紧缩的政策,而从货币政策调控来看,对于基础消费品价格也并非十分有效。但是,目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前期食品价格的平稳对于稳定CPI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后期非食品类价格不能维持稳定,投资过热不能被有效抑制,CPI上行压力将会较大,央行出台紧缩性政策将不可避免。(执笔:颜炬)

  仅从粮食价格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其带来的CPI上行压力不足以导致央行出台进一步紧缩的政策,而从货币政策调控来看,对于基础消费品价格也并非十分有效。但是,目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如果后期非食品类价格不能维持稳定,投资过热不能被有效抑制,CPI上行压力将会较大,央行出台紧缩性政策将不可避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