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在自己理解的领域找投资项目 买民生银行的经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杨崇伟 “购买民生银行,是一次例外的投资经历。”新年第一天,杨栋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了他购买民生银行的经历。 经过多年历练,杨栋已经比较彻底地转变成了价值投资者(本报2006年12月曾以《价值型投资人夜夜安枕》报道过他的价值投资方法)。基于自己的研究和判断,他在2003年持有的贵州茅台获取了丰厚的回报。 “我仍能满怀信心地持有(茅台),不过目前应该说茅台价格中投机成分已太浓了。” 在杨栋看来,任何投资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不熟悉的领域。聪明的投资人只投资那些自己能够理解、能够做出评价判断的公司。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很简单,但极深刻。许多人盲目投资,损失了大量的金钱,原因正在于此。‘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投资’是投资哲学的基础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投资思想中的任何原则。”杨栋近年来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只在自己能够理解的领域寻找投资项目,其中有大熊市也有大牛市,但良好的投资业绩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投资之道。 “这里想讲一个例外,投资民生银行,惟一一次借助外部判断而取得成功的投资经历。严格地说只是成功进入,而退出却并不完全成功。”杨栋说。 “2006年以前,我国上市的几家银行,市价表现都很糟糕,除招行还说得过去外,其他几家都是跌跌不休,市盈率在12、13倍以内。但反观其业绩,除深发展外,其他均连续多年以25%以上速度增长。根据常识判断,价值可能已严重低估,随后我决定深入研究。”杨栋分析。 由于杨栋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经常和银行打交道,自我感觉银行的基本情况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难理解。深入进去以后,才发现要理解银行,对其做出价值判断,需要具备深厚的金融学、宏观经济理论基础。研究了三个多月,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多次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始终无法理解他们的业务机制、财务指标的经济学意义,因此无法对他们的确切价值做出判断,自然也无法做出投资决定。 “当时几家大行尚未上市,已上市的几家商业银行业务基本相近,赢利主要来自于存贷差。相对来说,招行和民生比较突出一些。招行的个人业务、信用卡更具优势,但远未形成有影响的利润来源。从贷款结构看,浦发、招行的客户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相对风险要小一些。管理上,招行的高管素质突出,作风稳健,是我欣赏的那种,拨备也更充分。民生的优势在于股权结构,股东多来自民营企业,对管理层有更强的制约,这是国有银行所不具备的。另外,民生银行当时准备赴港上市,使它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平时自己工作中,也接触过民生银行,发现它内部对员工的激励强度比较大,员工的工作具有更强的积极性,所以业务发展迅速,业绩更为突出。但民生银行似乎过于激进,风险更大;2005年准备覆盖率大幅下降,似有人为调节利润之嫌。从基本面看,招行要更优秀。但招行当时市盈率已大于16倍,而包括民生在内的其他银行在12倍左右,似乎要便宜些。” 正在踌躇不定的时候,一则意外的消息吸引了杨栋。 2005年10月,德意志银行联合几家外资以26亿购买华夏银行14%股份5.87亿股,折合4.43元/股。 “当时华夏银行的市价在4元左右,根据已通过股改的民生银行10送3水平的股改方案推测,华夏银行将来股改水平不应低于此(后来的实际方案也是10送3)。也就是说,华夏银行流通股含权10:3,除权后市价只有3元左右。德意志银行购买价为4.43元/股,高出除权后市价47%,考虑到德意志银行购买的目的含有借此进入中国市场的业务因素(非纯财务因素),相对于当时的市价也应有30%溢价。”杨栋从中看到了机会。 “德意志银行是家很有影响的欧洲银行,风格比较保守,对自己同行的判断应该可以信赖。这说明当时中国上市的几家银行价值确实要远高于市价,有很大的安全空间。综合考虑几家银行情况,以及当时银行股的价格水平,决定购买民生银行。” 策略一旦定下来,购买股票就成了题中之义。2005年11月3日杨栋以3.324元买入民生银行,2006年4月10送4、派0.5元;2006年4月29日以4.13元卖出,持股半年收益率60%。 “目前民生银行价格已在10元以上,回头看卖得过早了。但卖出完全是理性的,一次合乎逻辑的‘过早地卖出’。原因正在于做出购买的依据是他人的判断,卖出的依据却很难判断。”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