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2007年中国经济期待与挑战并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05:3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中信证券陈济军马青刘可

  年终岁末,2006年即将离我们而去,2007年正迎面而来,是盘点今年、展望明年的时候了。从11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整个宏观经济处在一个小幅下行的趋势中。我们认为,即将进入的2007年,期待与挑战并存,制度性的变革将对宏观经济发生重大的影响,未来调控政策以趋稳为宜。

  调控政策将趋稳

  从11月的经济数据来看,整个宏观经济处在一个小幅下行的趋势中。调控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到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宜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否则可能导致潜在的过冷,重点在巩固宏调的成果,中央调控部门的调控政策宜以保持平稳运行为佳,不宜放松,也不宜进一步紧缩,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调控过度。

  一是投资继续小幅下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自6月份以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虽然目前投资的绝对水平依然比较大,但是现在是我们考虑如何让投资平稳运行问题的时候了。二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7万亿元,同比增长3.7%,新开工项目的投资增长已经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三是货币信贷运行比较平稳,明显在可控范围之内,不易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以防止调控过渡导致“通缩”的产生。

  盘点200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长期驱动经济过热、无序投资的力量依然存在。而且我们认为目前宏观调控的政策只是控制了经济运行的表象,更为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地方政府在“要素价格”的定价权上的影响力依然没有得到控制。在扭曲的要素价格下,必然会带来投资过热。在扭曲要素价格条件下,在一些行业上我们在国际贸易循环体系中就获得不“真实”的比较优势,由此促使了出口大幅增加,

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热钱不断流入,导致货币信贷不断增加。而这一宏观政策循环的本质趋动因素是地方政府的对生产要素的定价权。这是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信贷反弹动力十分充足

  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平稳回落,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明显控制。储蓄存款增速继续下降,企业资金总体宽松。对未来货币信贷的展望,虽然目前货币信贷的增速已经被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但是我们认为货币信贷在2007年反弹的动力十分充足。

  虽然今年秋天以来热钱流入有所收敛,但是贸易顺差和资本大量流入的局面在明年不会很快改变。我们一直认为还有许多热钱以外贸出口和汇回利润的形式流入。

  今年以来银行的上市使得商业银行有了充沛的资本金。这些银行基本满足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另外,目前银行的贷存比只有67%,超储比例为2.78%。因此银行仍然有强烈的动力发放贷款。由此可见,人民银行在明年将需要继续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我们认为央行将继续使用发行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另外,我们估计央行将会择时加息。

  期待与挑战并存

  制度性的变革在2007年将对宏观经济发生重大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两税合并、出口退税、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股指期货这些制度性的变化将在2007年内逐渐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我们预计2007年的投资、信贷的过热情况不会像2006年那样炙热,但是对外出口依然会保持比较高的位置。土地调控、货币信贷调控会保持目前从紧的趋势。投资会得到较好的控制,国内需求将会健康增长。2007年整个宏观经济还会遇到一些潜在的危机与挑战。

  首先,看居民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我们预计在2007年物价水平将在上涨较快的通道中运行,粮食价格的上涨将带动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力量。

房价在2007年还有近一步上涨的空间,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过紧不宜,但是也不可放松。

  其次,

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将会比2006年更为突出和严重,这些在根本上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们认为病根就在地方政府对要素价格的控制,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市场定价机制缺失。2007年如何有效地改变上述的情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第三,在宏观上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在政府、资本、劳动者关系上,前两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上的强势地位,决定了多数劳动者不能平等分享经济增长成果。收入分配的失衡也是我们在2007年面对的重要的挑战之一。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