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2006年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2006年证券市场十大新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3:27 金时网·金融时报

  1 新老划断,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全流通时代正式开启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稳步推进,暂停一年多的IPO于5月25日重新启动。为规范全流通背景下的收购行为,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截至12月25日,沪深两市已有1269家公司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股改公司家数比例达94.49%,市值比例达96.79%,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中国证券市场从此突破了基础性障碍,正式开启了全
流通时代。

  【点评】2005年到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当属股权分置改革。如果把1992年交易所的建立看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那么,把股权分置改革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基础制度重构,则一点也不为过。

  资本市场的面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而焕然一新:从2005年4月29日到2006年12月20日,上证指数从1159点上涨到2366点,沪深A股总市值也由2005年末的2.3万亿元上涨到2006年12月20日的8万亿元,以社保基金、

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的主体,股市的财富效用开始显现。消除了制度性障碍的中国股市,开始更为健康地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功能。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国股市的全流通时代正在到来。这一时代的到来使得上市公司的行为模式、股东的行为模式、监管体制的变化、资本市场的运作和市场的操作出现了深刻变化。

  股权分置问题解决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真正转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值最大化管理将成为更能体现上市公司价值的考核指标。同时,中国股市也逐步迈入投资者的主权时代,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有定价权、购买权,再融资的价格也越来越多地由市场决定。另外,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积压已久的并购重组动力日益显现,“投行创造价值”成为新的投资理念,股权流动性增强带来的资产重组、并购整合等投资银行业务,将会成为下一阶段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机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行政性限制措施将有条件地逐步减少,市场监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也面临着新的、更为复杂的情况,对一些领域的监管将会有针对性地加强,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点评人: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2 沪深股指创历史新高,总市值逾8万亿元中国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初步显现

  12月15日,沪深股指齐创历史新高。上证综指再度刷新纪录,盘中创出新高2275.49点;深证成指也顺利突破历史大顶6103.62点,终盘收于6168.49点。得益于大市值公司的不断加盟,沪深股市总市值在12月20日首度突破8万亿元大关。中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使A股市场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新兴市场,经济晴雨表功能初步显现。

  【点评】2006年,沪深两市不仅创出了天价天量,股指翻番,而且呈现连续暴涨,一直没有出现像样的回调。股市涨势之猛、涨幅之大、资金之多,在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我国的股市在2006年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特点:

  一是我国股市由逆经济周期运行转为顺经济周期运行,经济晴雨表的功能逐步体现。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股市呈现出逆经济周期运行的特征。1996年至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由9.8%滑落至7.3%,而上海股市却从512点连续上涨至2245点;2001年至2005年,经济增长率从7.3%连续上升至9.9%(新统计方法),而股市却从2245点一直跌落至998点。

  2006年,我国股市出现了顺经济周期运行的新特征。2006年,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10.2%,二季度增至11.3%,三季度为10.7%,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到10.5%左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在2%以下。可以认为,我国股市经过几年的低迷之后,终于得到了经济周期上升的支撑。

  二是我国股市由顺政策周期运行转为逆政策周期运行,政策市的特征逐渐弱化。过去,我国股市政策市的特征十分明显。而2006年央行两次加息,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股市并未因此而走低。每次收紧性货币政策推出后,股市都是低开高走,呈现出明显的逆政策周期运行的特征。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连续推出收紧性货币政策的目的是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不是调控股市。同时,股市政策的不断放松,产生了具体的股市政策与宏观的货币政策之间的背离。在宏观调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股市的融资政策却不断放松,吸引了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入场,推动了股市行情持续不断上涨。

  点评人:贺强(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3 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正式施行资本市场迎来转折点

  2006年1月1日,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正式实施。“两法”的实施,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两法”实施的基础上,中国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监管条例、证券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出台了公开发行股票的管理办法、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点评】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制恶机制,由此导致了市场不得不支付巨额交易成本。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先天畸形等弊病。这不但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稳定发展的预期,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也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另外,2006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年过渡期将结束,金融领域将全面对外开放。如何提高证券业的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提升资产收益率水平,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重要议题。以规范的法律机制引导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已迫在眉睫。

  监管部门2006年的着力点是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推动改革,从法制上规范和引导资本市场的发展。2006年伊始,伴随者股权分置改革与新《公司法》和《证券法》等一系列新制度的严格推行,证券市场的发展有了坚实基础。股票市场内在运行机制和投资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上引进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股票市场。因此,可以说,2006年整个资本市场出现大的转折局面,主要是因为制度变革发挥了功效。

  明年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制度创新和制度实现。应进一步建立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积极发展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因此,完善证券发行上市制度、资金入市制度和证券投资基金制度,实施新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并加紧起草期货法,建立金融机构的退出与重组机制,仍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心。

  点评人:李曙光(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

  4 全球最大IPO的工行实现A+H同步上市A股市场迈入新蓝筹时代

  中国工商银行今年不仅创下了全球IPO之最,还开创了A股H股同时同价发行和同步上市的先河。中国最大商业银行“世纪IPO”的完成,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点评】2006年10月27日,对中国证券市场而言,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天。当日,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公司,也是中国内地第一家采取A+H模式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在沪、港两地上市。随后,在这只超级大盘股的带领下,中国股市指数一路攀升,不仅很快收复了2001年以来的失地,而且连续刷新了历史纪录。

  工商银行的成功发行上市至少使我们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继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相继挂牌上市后,中国工商银行又成功发行上市,说明我国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获得了预期效果,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运行体制已经初步构建并得到成功运行。

  第二,中国最大的银行实现“A+H”同步上市,不仅显示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手段日益成熟,也为以后中国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企业的“A+H”同步上市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经验。可以预见,工商银行“A+H”模式的成功将刺激更多的企业运用这种模式。

  第三,数据显示,工行A股上市后计入上证指数的股本数量为2505.76亿股,是目前中行的1.41倍、中国石化的3.586倍。因此,上证指数第一大权重股的稳健表现,将带动其他金融股以及大盘蓝筹股继续走强,从而带动大盘继续向好。

  点评人:谢太峰(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5 证监会打响“清欠攻坚战”

  2月底,中国证监会召开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议,拉开“清欠攻坚战”序幕。11月初,证监会联合公安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的通知》,对确保年内完成清欠任务作了明确分工,并对各级地方政府提出了要求。截至2006年11月30日,合计清欠金额256.71亿元,占所需清偿资金总额的52.38%。“清欠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点评】2006年,中国证监会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动用强有力的行政力量,解决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这次“清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是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使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这一“顽疾”得到了一次集中清理,有力打击了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控制权的行为,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

  二是立竿见影,直接改善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为今年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作出了贡献;

  三是增加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高级管理者的违规成本,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有助于规范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高级管理者的行为;

  四是促进了证券市场的信用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大股东无偿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是一个一直未能得以有效解决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法治很不健全,信用文化远未建立,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整体上市不是主流形式,并存在着“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因此极易滋生上市公司大股东滥用控制权,继而导致出现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和“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

  今年上市公司的“清欠”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毕竟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行政推动固然能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今后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不再发生。要想标本兼治,就必须从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入手,必须使整体上市成为我国企业改制上市的主流形式,必须进一步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点评人:徐洪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

  6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仿真交易演练股指期货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挂牌成立,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开始操练。成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适时开展金融期货交易,是适应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创新。

  【点评】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它标志着国内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未来指数期货上市后,不仅可以填补国内金融期货的空白,而且可以为利率期货、外汇期货等的后续上市奠定基础,对于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拓宽投资者渠道、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意义重大。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从9月25日开始进行沪深300指数期货的仿真交易,目的是继续对指数期货合约的业务规则进行论证和优化,并同时对指数期货的交易系统进行测试,这些都关系到日后沪深300指数期货能否顺利运行。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仿真交易过程中,指数期货与现货的走势关联性比较强,尤其是近月合约,这一点符合一般常识,但远月合约的异常活跃则反映了在使用虚拟资金、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投机情绪浓厚,投机热情高涨。同时,由于仿真交易缺乏完备的套利机制,因此,虽然场内出现大量的定价偏差,但因为投资者以投机为主要目的,所以,定价偏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这些均是指数期货真正推出时投资者需要格外注意的。

  点评人:徐刚(中信证券执行总经理,研究部行政负责人)

  7 基金“封转开”正式启动开放式基金发行火爆

  华夏基金旗下的基金兴业7月14日召开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基金兴业转型事项。这标志着首例基金“封转开”正式启动。同时,随着A股行情全面回暖,开放式基金发行火爆异常。2006年全年诞生了6只百亿基金。

  【点评】2006年是中国基金市场大发展的一年,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在大发展的浪潮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封转开”的正式启动和开放式基金发行火爆。

  “封转开”是封闭式基金被“边缘化”多年之后的必然结果。但即使如此,由于制度上的特殊原因,“边缘化”在目前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封闭式基金往年的业绩一直不如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今年仍然如此。二是今年第四季度以后,开放式基金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高额分红浪潮,而封闭式基金则平静得多。基金公司知道在开放式基金上及时、充分地回报投资者,为什么对封闭式基金就是另外一种态度呢?这种情况表明,规范部分基金公司在管理封闭式基金时的行为十分必要。

  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为什么在今年如此火爆呢?上述各类基金令人炫目的业绩就是最好的答案。按照各类基金的实际保有量进行加权测算,投资者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应该在50%左右。

  截至12月20日,今年以来已经成立的90只开放式基金,总规模为3907亿份,远远超过了前3年发行量的总和。百亿基金的出现在今年已经不足为奇。嘉实策略增长一天发行了419.17亿份,将今年的开放式基金发行热推上了新的高潮,但市场欠成熟的问题也由此暴露出来。为此,管理层立即进行了适当的调控,控制新基金发行的速度,这种措施对于今后市场的长远和谐发展十分有利。

  点评人:王群航(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8 机构投资者规模不断壮大融资融券交易试点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机构投资者队伍迅速扩大。新募集基金规模同比增长了262%,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资本市场的规模进一步增加。融资融券方面,沪深证券交易所8月21日发布施行《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8月30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融资融券试点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9月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融资融券合同必备条款》和《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揭示书必备条款》,标志着融资融券试点的规章已全部出齐,进入操作阶段只待管理层公布合格证券公司名单。

  【点评】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期,进一步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成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随着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在促进市场改革,推动市场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已明显增强。今后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规模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拓展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参与程度,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结构;另一方面是支持发展专业化的投资理财服务,逐步健全机构投资者功能。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等一系列市场基础性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允许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已经成为各方共识。

  证券市场引入融资融券交易,有利于改变“单边市”的状况,形成证券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这也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机制的重大改革举措。目前虽已具备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基本条件,并不意味着开展这项业务没有风险。即使是在成熟市场,融资融券也是一项风险较高的业务,对投资者的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承担能力、证券公司的风险管控水平都有更高的要求。投资者、证券公司要注重在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点评人:朱新蓉(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9 QDII开闸金融三领域社保基金海外选秀尘埃落定

  4月14日,央行发文分别放宽了银行、基金、保险这三大主要金融行业资金投资海外市场的限制,同时放宽的还有部分经常项目,其中包括个人用汇额度。而自2006年5月起开始的社保基金海外选秀,也终于在岁末尘埃落定。从最终选定结果来看,10家投资管理机构中,既包括擅长投资股票者,也包括擅长投资债券者;既涵盖了美国公司,也囊括了欧洲公司,全球顶尖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几乎全部被收入其中。

  【点评】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在我国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推出QDII,有限度地允许境内投资者(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以及社保基金等)投资境外证券市场,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

  虽然QDII推出的时间不长,其效应还没有充分展现,但其重要意义和积极功能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一方面,它有助于减少人民币储蓄和外汇储备、拓宽资金流出的渠道,从而化解我国高储蓄和高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我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金融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高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的综合实力;此外,还可以为中央银行提供新的调控手段,有利于中央银行兼顾收紧国内市场流动性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双重目标。

  总之,QDII的稳健推进和发展,对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缓和贸易摩擦、加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然,对大多数中国居民和金融机构而言,QDII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特别是境外投资涉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本运作、制度环境,所以蕴藏着较大的风险(包括汇率风险等)。因此,有必要健全相关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

  点评人:何德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10 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收官

  截至今年10月31日,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收官,所有问题券商的清理重整方案都已基本落定。2007年8月起,监管部门对于券商的监管工作将转入常规监管阶段。

  【点评】2006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在中国证监会统一领导和推进下顺利收官,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世人所瞩目。

  首先,对南方证券等问题相当严重的证券公司,责令其进入破产程序。这是中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在监管层面上的重大举措,也是证监会监管权威的充分体现。

  其次,对大鹏证券等有着长期历史问题的证券公司终于突破种种羁绊,采取托管等形式,使得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对于长期拖欠客户保证金的证券公司划定偿还时间大限,限定在2006年3月31日前务必还清客户保证金。

  第四,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建设的要求,勒令所有证券公司在2006年10月31日前必须达标。对不达标者,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将拒绝接受、受理其关于创新、规范类证券公司的申请。

  所有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推进了证券公司的规范性建设,将证券公司的管理、经营等纳入证监会的有效监管轨道,整肃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主体环境。

  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虽只有1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因制度设置等方面的先天性缺陷,证券公司在其成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要解决10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只能依靠规范和综合治理。

  自2004年8月到2006年10月,中国证监会用时两年多,终于将证券公司的种种问题基本化解。这无疑是中国证券市场监管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点评人:袁绪亚(民生证券公司研究所所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