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制度建设风生水起 证监会牛市不轻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9:0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时光匆匆越过2006这一“似火牛年”,资本市场迎来了许久未见的风生水起;沸腾景象易见,监管部门付出的努力往往难为人所知。本报试图通过截取7个小小的瞬间,借此反映出监管部门的辛勤工作。

  发工行  不担心扩容压力

  6月10日,“新老划断”后第一次保荐人培训在北京举行。

  这次培训19天后,中国银行A股发行完毕。再过4个月,工商银行成功完成了首单A+H发行。

  正是在这次培训中,证监会有关官员透露,原来中行差点成为首单A+H,只是因股改未做成。但在当时并不十分明朗的市场形势下,敢于让中行迅速回归A股,如上述官员所说,正显示了管理层“对资本市场的基石、对上市公司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的决心。

  而据说,“中行上市时,管理层还曾想到推出一些消除‘扩容’负面影响的措施,但到了工行上市时,对这些措施,根本连考虑都没考虑”。

  市场就在短短4个月间,一改过去10余年对扩容的恐惧。当然,从发审会的节奏看,客观上也保证了这类超级大盘股上市的步调能够为市场所接受,为资金供给所配合。

  谈今年的发行工作,必不可少地要提到定向增发。这个新再融资办法推出的新再融资品种,以其多方面的优势,一举成为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最热衷采用的方式,并成为发行市场化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标志。短短7个月间,已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定向增发意向,而传统的配股和增发,加起来不过5单过会。

  其实,与中行、工行发行这种从增量角度改善上市公司结构的基本目的一致,定向增发很大程度上是改善存量上市公司质量,进而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通过定向增发、整体上市,众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赢利能力大大增强,潜在的大量关联交易得以避免,法人治理结构得到改善。通过定向增发,上市公司的上下游合作伙伴成为公司的战略投资者,公司经营运作更加顺畅。通过定向增发,以往不满足增发资格的二线、三线企业能够进一步充实资本金、改善盈利能力,咸鱼翻身。同时,定向增发降低了发行成本,提高了发行效率,压缩了披露成本,也不会增加二级市场的即时扩容压力,实为多赢之举。

  继股改释放出的制度变革效应后,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将成为提高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核心要义。制度的接续形成热点的接续,从而将促进行情的接续。

  股改节奏  年初已定调

  作为证监会今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股改自然无小事;但要说股改无故事,恐怕是需要点勇气的———股改怎能无故事呢?

  股改恰恰无故事。在今年重点推进的各项工作中,唯独股改这个“重中之重”早早显露出大局已定的端倪。尤其在S股取代G股之后,在中国联通、中国石化进入程序之后,市场眼中的股改显然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之后,各批股改名单的公布,渐渐不入大多数投资者法眼;各大财经网站,也将股改专题从显要位置撤了下来。

  说起无故事,记者倒想起两次会议上有关股改的情节。一次是今年1月证券系统监管工作会,当时一位官员认为,从时间和进度考虑,股改要划三道杠:“两会”前,争取完成总市值的50%;6月底,完成市值75%;年底前,基本完成股改。

  另一次是4月28日证监会就“新老划断”召集的吹风会。是时,股改完成市值已达70%,从时间进度看,比当初预计几乎提前了2个月。会上,证监会有关人士又提出了调整后的时间表:6月底前,要求所有经过努力能够进入程序的公司,都要进入改革程序,实在无法进入程序的,要把困难讲清楚;三季度,会同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克股改难题;四季度,重点解决股改落后公司的问题,尽最大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公司进入程序。

  从这两个情节看来,监管部门对股改工作的把握,基本上做到了节奏准确或稍微提前,且评价标准逐步由市值转向绝对家数。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态度转变。据称,几个月以前,就有一些原本股改积极性不高且存在具体困难的企业,为防止成为股改的“尾巴”,主动找到地方派出机构要求帮助解决问题。

  今年股改之所以无故事,恐怕与之前形成的比较有效的工作机制密切相关,这其中,既有五部委的政策配合机制,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机制,交易所的窗口指导、把关机制,也有两类股东的沟通协商机制,机构投票的决策机制,甚至还包括沟通的内容形成机制等。

  作为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之一的股改工作,其本身也是因为基础性制度建设做得到位,才能有“无故事”顺利推进的结果。这是发展我国资本市场过程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股改解决了困扰资本市场多年的基础性制度问题,同时配合推进了市场的制度建设,并伴以解决了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创新得以开展,行情得以启动。说是无故事,其实生发出了多少精彩故事?

  热战货币基金赎回潮

  “眼看着每天都有大量的基金份额被赎回,心情真是焦虑万分。”面对几个月前货币市场基金遭遇的那场大规模赎回,几乎每个货币基金经理都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现在,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平稳地渡过了这场“劫难”,但一些货币基金经理们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不免心有余悸。

  在股市行情的回暖,IPO重启和央行调息三重因素的影响下,进入5月,货币市场基金爆发了一轮集中赎回潮,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来势之凶可谓空前。

  统计显示,除上投摩根货币基金外,其余全部货币基金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赎回。截至二季度末,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规模从上季度的2425亿份,下降至1249亿份,近一半的基金份额被赎回。

  实际上,对于即将出现的赎回潮,市场各方,特别是监管部门早已有所察觉。早在中工国际尚未上市之际,一份名为《关于防范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的提示函》(以下简称《提示函》)便已从监管部门下发到各个基金公司手中。

  《提示函》明确揭示了新股发行实行资金申购制度可能将加大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购赎回压力和流动性风险,要求基金公司做好相关准备和应对工作,并从三方面对工作做出了具体指导。而采取这样的风险提示形式,在监管部门之前工作中并不多见。

  “密切关注市场趋势,充分认识风险,保证合规运作,与机构投资者密切沟通,合理测算赎回数量并提前做好准备。应该说,监管部门在风险来临之际,做到了先知先觉,应对工作部署全面周详。”业内人士指出。

  在监管部门和基金公司忙碌紧张地进行着准备工作时,赎回风潮如期而至。一位货币基金经理回忆,赎回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基金规模迅速下降。尽管已经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但赎回规模之大超乎想象。

  巨大而集中的赎回风潮既挑战了基金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在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由监管部门、托管银行以及基金公司三方组成了严密的监控汇报体系,密切监控货币基金的赎回动向。基金公司、托管行除了每周须向监管部门上报周报外,遇重大事项还须上报临时日报。

  监管部门也在日常监控外,对货币基金的合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经过各方努力,在赎回压力最大的日子里,货币基金的整体净值依然相对稳定,规模的大幅缩水并没使收益率出现明显波动。而7月份以来连续净申购的出现,预示着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平稳度过了这场赎回潮。

  货币基金经历的这场赎回风潮,使得基金公司、监管部门,乃至整个基金行业都经受了一次考验。从考验的结果来看,风险被有效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保护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反映出监管部门监管手段的成熟以及监管水平的提高。

  金融期货圆梦“9·8”

  9月8日,随着韩正与范福春共同揭下红绸,写有“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的金色牌匾自此“挂在”了中国期货发展史中,也自此“挂在”了所有的期货从业人员心中。

  自1995年国债期货宣布停止交易后,11年间,金融期货的身影消失在了中国期货市场这个大舞台上。当初怀着对金融期货美好憧憬而步入期货行业的年轻人们,如今已步入中年。10多年的不懈守望,终于等来了9月8日这天的圆梦时刻。

  “中金所已于日前正式成立,股指期货将于明年年初上市。”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却凝聚了监管部门多少的艰辛。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期货部主任姜洋曾坦言,“在我国要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金融期货市场,其复杂性和对市场的持续影响力不亚于股权分置改革。”

  了解的人都知道,中金所以及股指期货诞生的过程是漫长的。从1999年到2006年的7年间,证监会始终为中金所的成立和首只金融期货品种的推出在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着准备。

  1999年,证监会开始组织相关期货交易所进行研究,并组成了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金融期货、期权品种专题研究小组。2004年“国九条”发布后,相关准备工作开始提速。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并稳步推进,证券市场固有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开始逐步消除,为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提供了条件。2006年9月,中金所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这一时间表只不过粗略地勾画出金融期货市场建立的路线图,”亲身参与建立过程的业内人士感慨道,“像《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投资者的培育和教育等大量繁复的工作都不为外界人所知。”

  显然,对于将目标定为“建立合理、完善、高效金融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来说,中金所的成立并不意味着终结,恰恰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未来,我们还将看到国债期货、利率期货、汇率期货等一个又一个新品种的诞生,中国金融期货市场也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走向辉煌。

  券商风险处置快速高效

  5月8日,股改一周年,新老划断。中国证监会大连监管局在大通证券各营业部张贴出公告,内容涉及大通证券的破产重整。当日大通证券各营业部人头攒动,但奇怪的是,这些围观者并非主要为看公告而来;大盘上扬57点,才是热闹景象的真正原因。

  恰是一派“股照炒、钱照赚”的升平景象。

  风险处置措施出新———看来多么抽象的一句话。如用“股照炒、钱照赚”,“500万”,“半年”这几个关键词来勾勒,再与4年前大连证券行政关闭时营业部被投资者围拢的情况相比,同在大连的大通证券破产重整,恰好为4年来的券商风险处置和2年来的综合治理工作,速写出极具标志意义的一则寓言。

  半年过去,记者看到一份大通证券破产重整的简短经验总结。“真是出奇制胜,”某业内人士指着这份总结说,“破产重整的成本只有500万左右,半年时间基本完成重整,债权方达成和解,大家共赢。算得上是监管机构联手地方政府快速高效完成券商风险处置的典范。”

  截至目前,券商风险处置路径已经明确,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吸收合并、证券类资产出售、破产重整这五大市场化方式,90%经历风险处置的证券公司已经实现财务指标达标。大通证券重整形式之新、中期证券填补保证金缺口之速,为此过程添加了最好的注脚。与2004年初相比,券商主要风险指标亦平均下降90%以上。在低风险券商处置过程中,未批设一家新券商,通过重组工作,证券行业资源进一步整合,行业集中度得以提高。

  随着市场形势好转,今年券商全行业盈利有望突破400亿元,从而一举扭转连亏4年的颓势,一个“只会给国民经济添乱”的行业形象正逐渐淡去。

  苦口婆心“要账”

  今年6月6日,证监会在河北香河的“天下第一城”举办了“第一期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培训班”,为期3天。

  “第一城”距离北京52公里,除了这座“城”外,周边就是香河农村;“第一期”3天的课程安排颇为紧密,培训师资均为监管部门官员,且不准无故请假、缺课。对于日理万机的上市公司老总而言,在如此清静而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履行规定的培训义务,亦是难得的“换个脑筋”的机会。

  正如彼时媒体所指出的一样,参加这次培训的“有不少存在资金占用问题的上市公司”,除对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外,还有一节课程,就是上市公司的清欠经验交流。

  记者参与了一场,计有15家企业发言。从发言看,占款成因既包括初为剥离上市继而寻求补偿的,也包括捆绑上市争相占用的,还包括担保国家工程项目社会安置的;既有暂时无法进入股改程序的,也有已经股改但未履行清欠承诺的,还有股改、清欠“双困难户”;还款计划上,现金清偿方式基本上都尽可能履行完毕,有的打算债转股,有的打算转贷款,有的要以资抵债,有的定向回购,有的试图引进战略投资者偿债,还有的,“人抓了,可执行的都执行了,该起诉的都起诉了”……

  这场为时2个小时的交流活动下来,千头万绪,连记者都跟着愁得眉头紧缩。难为监管部门的同志们,不仅事无巨细照单全收,还能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出谋划策。

  到6月末、7月初,《刑法修正案(六)》出台,证监会再次召集的座谈会上,一位主要官员对在座的上市公司老总说:“我们对各位老总怀着深深的敬意,知道大家身受当初的体制障碍之难,有很多酸甜苦辣。希望大家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家,而不是被《刑法修正案(六)》所规范的对象。”

  不谈八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不说去、今两年证监会就清欠陆续发出的各种文件,单这个替上市公司、替投资者辛苦“要账”的过程,这种磨破嘴皮,苦口婆心的“要账”手段,就值得记上一笔,否则,谁能清楚,这促成市场转折的重要一节,耗费了多少心血?

  最近的好消息是,两市有望在一段时间内掀起一轮清欠高潮,而“试法”者亦势必难逃法律的制裁。如果说得人文一些,那应是:年关将至,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是在新年来临前清掉旧账,以便来年有个新的起点。

  世纪瑞尔的“样板戏”

  “三周多前,我就已经开始申请购买世纪瑞尔股份,但直到现在还没能成交。”投资者张先生颇感遗憾地告诉记者,“现在看来,成交希望已经非常渺茫了。”和张先生有同样感受的投资者不在少数。

  作为三板企业之一的“世纪瑞尔”,此前一直名不见经传。随着拟在主板IPO的一纸申请上报到监管部门,由“世纪瑞尔”主唱的名为“中国资本市场转板第一单”样板戏也正式登台亮相。

  一旦转板成功,世纪瑞尔原有股价也将随之打开溢价空间。正是在这一魅力的吸引下,世纪瑞尔成为众多投资者争相追逐的对象。据三板报价转让行情显示,世纪瑞尔自公布拟转板公告后,交易出现明显活跃,交易价格一路抬升,屡创挂牌后的最高水平。

  而“样板戏”的巨大魅力还不止于此。业内人士指出,世纪瑞尔将成为其他三板企业竞相效仿的对象。

  赋予这出“样板戏”巨大魅力的,是监管部门推动建立“新三板”工作的开展。今年,监管部门明确了三板市场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代办系统的功能定位,将代办系统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监管下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和高科技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平台。

  由此看出,未来三板市场除了退市公司、原两网公司和已经在试点的高科技企业外,原来一直未明确股权转让场所的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东超过200人但未上市的公司)也可能通过三板纳入资本市场。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知,要求监管部门尽快制订有关公开发行

股票但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管理规定,明确非上市公众公司设立和发行的条件,发行审核程序、登记托管及转让规则等,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埋下了伏笔。

  为了切实配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为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个顺畅的股份交易和转让平台,监管部门建立“新三板”可谓是用心良苦。相信,随着世纪瑞尔的转板成功,中国“纳斯达克”的诞生也将为时不远。

  本版撰稿 周翀 商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