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干扰物价稳定因素在增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4:14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晓忠

  最近以来,多家研究机构认为2007年CPI将保持在2%左右的幅度,总体走势与2006年相当。然而,央行似乎对2007年CPI的走势并不太乐观,日前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的内容把稳定物价任务放在了一个相对显著的位置上,显示出央行对下阶段物价上行压力的担忧。

  从目前的状况看,虽然11月份CPI由于粮价非市场性的突发上涨而有所走高,达到1.9%,但1~11月份CPI同比增幅仅为1.3%,即便考虑12月份的CPI走势,全年的CPI也不大可能突破1.5%。同时,引起11月份CPI陡然走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储粮过度收购且投放不及时所造成的,掺杂人为因素,随着大量的库存粮不断投放市场,平抑市场供需缺口,粮价的不稳定性将逐渐降低。就这个角度看,央行对物价上行压力的警惕似乎有些多虑。

  不过,央行在多数研究机构看稳CPI的情况下,表达了对物价走势的警惕,显然并非无的放矢。笔者认为,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税制改革等的不断深入,影响2007年物价走势的变量要相比2006年更加复杂,其不确定因素也将更多。

  首先,就目前来看,用CPI来衡量中国的通胀水平已经变得并不太明显,CPI越来越难以准确反映中国的通胀水平和物价走势,目前CPI与居民的切身感受越来越呈背离走势也反映了CPI的代表性在不断降低。同时,11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CPI为1.9%,而同期央行预测的CGPI(商品价格指数)却同比高达4.1%,增幅创下年内新高;虽然CPI与CGPI在统计方法、数据采集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出现2.2%的偏差确实显得不正常。另外,从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和劳动———资本的分配体系看,用CGPI甚至用PPI来衡量中国的通胀水平实际上要比单纯地使用CPI要更接近现实。

  其次,中国目前仍然处于转轨+新兴的过渡阶段,货币化过程将是影响今后物价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导致当前CPI低估、CPI与PPI传导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存在的要素价格管制或部分要素资源的价格双轨制问题。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入发展,资源价格将存在一个合理的回归问题,这一价格的合理回归或价值重估反映到虚拟经济中就存在一个实物资源的货币化过程,这在客观上将导致通胀率走高。一般来讲,水、电、

天然气等价格上涨的因素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传导存在价格成本分担的协调效应:即价格上涨在传导中存在一个效用递减的趋势。不过,由于近年来要素资源价格呈现出了持续上涨的势头,许多企业已经难以完全消化成本压力,因此这些价格的上涨最终需要消费者部分承担。这应该说是央行担心2007年物价上行压力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再次,税制改革也将影响到中国通胀率走势。最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会议对两税合并进行了初次审议。该法案对税前抵扣列支进行了梳理和统一,其中对工资进行据实抵扣,即今后企业核发的员工工资将是抵税工资。这将激励内资企业为员工提高工资;而对于员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来讲,收入是其消费的函数,增加收入特别是收入预期的增加将刺激其消费边际倾向,而消费的增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物价上行压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物价上行压力在服装、家电等一般消费品领域的体现不会太明显。一方面,这些行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改变。这些行业甚至可能为消化库存和产能而采取降价和变相降价的形式来刺激居民消费。另一方面,2007年的外需压力可能将比今年要大,中国的贸易环境并不令人乐观,企业在内需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一般消费品领域的商品价格不存在上行压力。

  概而言之,2007年物价上行压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价改所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一个是税制改革所带来的工资增长效应;而且,由于政府掌握着资源价改和税制改革等的主动权,这将使得2007年的物价变得不太稳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