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国际贸易摩擦频发考验中国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2:53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欧盟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案是2006年间最为人瞩目的国际贸易摩擦之一 资料图当中国纺织业、鞋业在贸易摩擦的重压下寻找出路之时,钢铁业、机电业又听到海外市场传来的反倾销警钟……国际贸易摩擦频发考验着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约70起,案件数量为历年同期之最。

  专家认为,我国贸易摩擦高发的根本性因素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必须有长期面对的准备。

  □本报记者 薛黎

  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全球化与贸易摩擦并进的2006年即将过去,中国强劲的出口能力再次得到了证明,面对困难,中国企业、政府的多边贸易规则应用能力得到了锻炼,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得到了培育和完善。2006年见证了一个贸易大国的成长之路。

  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约70起,案件数量为历年同期之最。即便如此,截止到11月底我国还是实现了高达15930亿美元的外贸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4.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

  “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国际产业转移、工业化加快发展、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等长期性、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对记者表示,中国的外贸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贸易摩擦一时也难以避免,2006年,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

  应对贸易摩擦机制更成熟

  欧盟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案是2006年间最为人瞩目的国际贸易摩擦之一。2005年欧盟启动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调查,2006年3月作出初裁,10月作出终裁。由于我国相关企业的积极应诉以及商务部、行业协会的游说和协调,欧盟作出的终裁

反倾销税率从初裁时的19.4%降到了16.5%,征税时间也从原定的5年缩短至2年。

  今年3月初,商务部与18家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薄熙来部长在会上表示,今后商务部在制订政策和对外交涉与谈判工作中,要更多地听取协会的意见和建议,借助这一“外脑”,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各项商务工作,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的根本利益。

  7月,商务部又颁布了新的《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重点突出了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中发挥的作用,几乎涵盖了应诉工作的整个流程。

  此外,我国在应对贸易摩擦方面正从防御型走向主动出击型,商务部9月启动了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项目,加强了我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扩容后,产业安全数据监测范围增加到了10个行业,监测指标由27个扩大到了142个,直报数据的样本企业由500家增至10000家,可以及时应对来自国外进口产品的冲击与影响。

  技术壁垒成挑战

  中国加入WTO以来,面临的贸易摩擦正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摩擦领域逐步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涉及特保条款、337知识产权调查、环保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2006年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巴西、土耳其先后对中国纺织品提起特保和反倾销调查。

  李雨时指出,未来我国对外出口中最大的挑战是西方国家非歧视性的技术壁垒,比如欧盟的三个“绿色指令”———《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日本的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以及今年12月新颁布的欧盟化学品管理新法规。

  “非歧视性技术壁垒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些技术是我国企业达不到的,这是客观情况。”李雨时表示,根本的还是要鼓励我国企业不断在技术上升级、创新,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是长期目标。

  中美顺差之争

  2006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时有发生。2005年中国外贸顺差比前一年翻了三番,达到创纪录的1020亿美元。美国部分人士将中国的贸易顺差归为中国低估人民币汇率、保护知识产权不力、市场准入不够。

  今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美,中国经贸代表团进行了横跨美国13个州的巨额采购,采购协议的总额达到了162.1亿美元,打破了2003年中国一次性从美国采购67亿美元的纪录。同时,中国贸促会还与美国商务部签署《关于加强促进美国企业对华出口合作的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内容就是推进美国企业扩大对华出口。

  今年9月,我国还实现了2003年以来的第二次出口退税率下调,明显抑制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涉及轻工、纺织、冶金、钢铁、机械等多个行业。此举可谓一箭双雕,在抑制了部分出口的同时,还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相结合。

  明年将积极扩大进口

  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这是多年来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

  李雨时表示,追求对外贸易平衡一直是中国政府的目标,但中国90%的进口都是由国内投资需求带来的,进口产品主要是先进技术和设备、能源、原材料等,随着我国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发生作用,扩大进口有一定难度。同时,我国外贸的市场主体都是企业,进出口已经很难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

  而美国在对中国的出口方面管制仍非常严格,美国商务部今年7月6日甚至出台了对华出口限制新建议,扩大对华出口限制商品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单方面扩大进口的努力显然不足以缓解贸易不平衡。

  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2006年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预计,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6年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20000亿美元。

  ■新闻链接

  今年我国外贸总额有望创新高

  海关总署日前预计,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可望达到1758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4%,净增3300多亿美元,其中出口约9630亿美元,增长27%,进口约7950亿美元,增长20%。

  海关总署的统计分析专家认为,由于调控出口政策有一个缓冲期,而在缓冲期内出口加速增长是普遍现象。预计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将会回落。

  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态势,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2003年和2004年增幅分别达到37.1%和35.7%。外贸顺差也自2004年起逐步扩大,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前11月达到1565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750亿美元。

  商务部认为,2007年虽然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但基本面仍然较好,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