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2006,中国外交丰收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2:53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李雁争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也更加成熟和自信。2006年,中国以东道主的身份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峰会”、“中非合作论坛首脑会议”、“五国能源部长圆桌会议”等数个外交盛会,其号召力之大、协调力之强让世界惊叹。

  专家认为,以上外交活动使中国在国际贸易、能源供给领域的主导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南宁峰会成果显著

  今年10月下旬,广西南宁是当之无愧的亚洲焦点。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时在这里举行。10月30日,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双方确立了将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FTA)的目标。

  中国和东盟都意识到,合作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韩锋认为,东盟一体化与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是平行的,通过FTA的建设,可以实现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上融合,从而在源头上避免相互竞争。

  在《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中,各方还约定要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该条款为中国构建稳定的周边环境、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

  中非合作开创

  国际关系新模式

  如果说中国-东盟纪念峰会是今年我国周边外交的亮点,那么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首脑会议则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大手笔。

  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召开。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代表齐聚北京,商讨和规划共同的前景。

  中国亚非学理事赵昌会认为,“中非合作的意义在于开创了国际关系的一种新模式:一国对一洲,并试图实现跨洲、跨文明的自愿融合。”

  中非合作的领域决不仅限于

能源领域。实际上,中非正在全方位接触。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未来三年内将在非洲建立三到五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说,中国模式对非洲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很想知道中国是怎么实现经济腾飞的,并想从中学习。其中,津巴布韦在遭到西方国家经济制裁后,率先在非洲提出了“展望东方”的战略,一方面向中国、印度等国家寻求投资与经济援助,另一方面将中国的经济模式作为发展的方向。

  联手抵制“亚洲溢价”

  12月16日,由中国倡导五国能源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值得注意的是,参加会议的不仅有印、日、韩三个亚洲国家,还有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

  专家指出,美国加入亚洲国家对中东石油的博弈,既说明美国与中东某些国家的依赖关系正在瓦解,也说明美国意识到能源消费国是“天然”的利益相关者,敏感地洞察到能源合作两利,愿意以自己之力促进石油消费大国合作,争取

国际油价稳定。

  现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客观形势是,垄断着资源的生产者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油价主要不是由市场买卖决定的,而是由“开会决定”的。例如,只要

欧佩克宣布减产消息,油价便应声而动。

  专家指出,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从两个方面发挥了稳定油价的作用。首先,向输出国施加压力,促使其扩大供给能力,让油价维持在合理价位;其次,加大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替代能源开发的合作,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增加油价博弈的话语权。

  其中,亚洲国家从本次北京会议中收益最大。亚洲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议价能力不强、遭受价格歧视是不争的事实。有资料显示,欧佩克从1992年开始,一直默许成员国向亚洲石油消费国收取每桶高于欧美国家1至1.5美元的费用,形成“亚洲溢价”。这种市场歧视,体现的是不公平竞争。作为区域能源消费大国,中、印、日、韩四个亚洲国家的区域性能源合作,无疑是抵制亚洲溢价的最强劲力量。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