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谢国忠:后大摩时代我心依旧 解读经济仍是最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 11:34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郭蕾

  立场鲜明、言辞犀利是谢国忠的特点,他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调整期,各个地区的周期不同,上海是走在最前面的,已经开始调整,中国经济周期的谷底将出现在2008-2009年,届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将跌入谷底。

  在外人看来,2006年,对于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应该充满遗憾,然而,当事人自己却显得非常洒脱,“没什么遗憾的,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离开摩根士丹利的谢国忠依旧立场鲜明言辞犀利,依然非常忙碌,为中国的老百姓解读中国经济仍是他的最爱。

  回 顾

  2006年9月29日,谢国忠由于“个人原因”宣布辞职,离开了他供职9年,并尊他为“金招牌”的摩根士丹利。事情的起因是他的一封被泄漏的内部邮件。在他9月18日撰写的一封供公司内部小部分人参阅的电子邮件里,谢国忠对于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地位给予了带有负面色彩的评论。据悉在这封以“Observations on the IMF/World Bank conference”(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会议观察)为题的邮件中,谢以戏谑的语气谈论了出席年会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谢事后也承认“我确实写得太匆忙,用词不够小心,可以说是有点傲慢”。以新加坡在摩根士丹利业务中的地位,谢显然犯了大忌,摩根士丹利只能“壮士断臂”。

  谢国忠一直以立场鲜明,言辞犀利著称,在被问道“邮件门”事件后,他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处事态度时,他断然否定:“当然不会,人的性格是不会变的”,他同时坦陈:“我在这方面还吃亏不少。”他强调,私下的交谈和公开的言论在用词上会有所不同,但观点是不变。“私下聊天的时候,谁都会冒出一句‘咳,我跟你说,就这么回事。’”谢国忠笑道。

  对于过去的事情,他不愿意多谈,“没什么遗憾的,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回顾2006年,他更愿意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他的得失。

  2006年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世界已经进入金融时代。他说:“金融市场在控制世界,公司听金融市场的,央行也听金融市场的。正常的情况应该是金融市场在对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之后,再对

股票
汇率
等投资产品进行定价,但现在金融市场的定价却反过来影响了实际经济。”

  而2006年他最得意的事情,则是他准确地预期到日本股市难有起色。他说:“年初的时候我就这么说,当时全世界对日本股市都很乐观,他们只考虑了周期性因素,但没有想到日本的人口老化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展 望

  在得知谢国忠辞职的消息后,记者曾电话连线谢国忠,向他了解下一步的打算,他的回答是:“在这段时间,我可能去度假,也有可能会写一本书,关于经济学、经济与市场关系等方面的书。”他告诉记者,暂时没有明确的打算,先借此机会休息一下。

  然而,在被问到离开摩根士丹利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时,谢国忠笑道:“好像还一直在忙,真奇怪!可能是大家知道我闲下来了,所以都来找我,我也就到处走走,去了不少地方,去得最多的是北京和上海。交流交流,挺好。”北京上海去得最多,是因为很多宏观经济的论坛大都这两个城市举行,对于他感兴趣的论坛,他都愿意免费出席,他称之为“义务劳动”。

  按照行内规则以及当时的工作合同,谢国忠目前处于3个月的缄默期,不能当即从业,但摩根士丹利会照常支付薪酬。其实大家都知道活在他这个层面上的人,钱已经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生价值和责任。从谢国忠辞职之日起,就有多家大型机构向谢国忠“抛绣球”,3个月的缄默期即将届满,摩根士丹利的“金招牌”最终将花落谁家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然而,谢国忠却不愿意过多谈论他个人未来的发展,再度将话题转移到他一直关注的中国经济。

  “中国老百姓对经济的发展非常关心,关心程度远胜于其他国家,这可能与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有关,经济学界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我也加一点进去,希望能供大家参考”谢国忠说,言辞中透出一位的学者的谦逊和责任感。

  谢国忠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降温,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产生了效用,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显著下降,相信投资将有所放缓。出口增长也将放缓,增幅会降低10个百分点,中国经济40%的增长是由出口带动的。他粗略估算,中国的GDP增长可能会降低2个百分点。他还预期,人民币在未来一年的升幅仍将保持在3-4%,这主要是由政策决定的。

  谢国忠向来语出惊人,这次的采访也不例外,他说,中国的

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调整期,各个地区的周期不同,上海是走在最前面的,已经开始调整,中国经济周期的谷底将出现在2008-2009年,届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将跌入谷底。谢国忠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一方面是因为政策调控,政府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对需求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说,房屋供应也开始出现过剩,虽然中国有13亿人,但买房的人可能只有1500万-2000万的高收入人群,这些高收入人群买了一套可能会再买一套,但总会有饱和的时候。在高收入人群买房需求饱和后,买方的“收入曲线便开始往下走”,价格就会下降了,这和汽车产业的发展是类似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