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历史性变革与股市新高无关 资本市场进入新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 09:59 经济观察报

历史性变革与股市新高无关资本市场进入新时代

  本报评论员 李利明

  12月14日中午1时39分,上证综合指数达到2246点,逾越2001年6月14日创下的2245点的历史高点。一些市场人士高呼,中国股市的历史性变革时刻已经到来,资本市场进入了新的牛市时代。

  这些呼声似乎过于乐观。我们以为,评判历史新高的意义,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在股指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资本市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实质变化;二是历史新高是如何实现的。

  去年4月29日以来,中国

证券市场最有意义的变化,莫过于
股权分置
改革的成功推行,其价值毋庸讳言——只有在
股票
全流通时代,股票市场的市值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但除此之外,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不是已经摆脱了“政策市”特征,真正成为主要靠市场力量驱动行情变化的证券交易市场?是不是已经建立起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大量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逐步退出市场,而股价上涨的都是那些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大规模减少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健全乃至严重造假行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是否已经出现大幅上升?证券公司产生全行业风险的制度根源是否已经消失?央行行长周小川所希望的通过资本市场发展来提高整个经济直接融资比重的目的,是否已经实现?

  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迄今,证券市场的行政性力量仍然足够强大,中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一些官员对于股市的积极性展望仍然可以让市场人士激动乃至信心倍增,进而使得大盘上涨;市场上仍然存在不少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在指数整体上扬的时候,不少被标有“ST”标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也在上涨;信息披露不完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源乃至财务造假的情形时有所现,上市公司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仍然道路漫长;一些问题券商的重组工作虽已完成,且大多数券商在牛市中都已扭亏为盈,但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和客户股票的制度根源仍然未能彻底铲除;虽然股指一路上涨,但今年7月份中国股市才恢复融资功能,只是依靠几只大盘股上市创下了不菲的融资额纪录,远远谈不上已经提高了直接融资比重。

  对此,我们应该认真体味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先生的一番话:在发展资本市场有利环境下,不应只注重数量,还应更注重质量;不仅只注重规模,还应注重结构;不能只看发展,还要看规范;不能只顾扩张,还应重视效率和竞争力。

  那么,这一历史新高是如何实现的?推动力又在哪里?

  有评论认为,重要原因在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使得资本市场深层次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新的市场推动力。但正如前述指出,除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外,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股指上涨的内因动力之说,显然难以成立。

  其实,股指在一年的时间里上涨了80%,更多是外部力量使然——诸如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效应、QFII等境外资金的大量进入、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香港股市持续上涨对内地股市的带动等等。此外,中行和工行等大盘股的上市和上涨,也直接带动了股指的走高。在外部性原因主导的情况下,说恢复性上涨或虚高,是更为合理的解释。

  而所谓的历史新高,本来就不应该成为判断市场健康与否的标准。2000年5月高科技泡沫破灭导致了纳斯达克市场的崩盘,股指从5000多点急剧下降到2000点以下,最低到了1200点,这是不是表明纳斯达克市场已一落千丈、不再具有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实现价值途径的功能了?并非如此。尽管纳斯达克股指目前只有2400多点,但并不妨碍它作为全球高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的地位。同样,纽约证交所的道琼斯指数、香港联交所的恒生指数经常涨涨落落,甚至暴涨暴跌,也不会改变它们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

  所以我们认为,除了诸多投资者从股指的上涨中赚钱以外,这一历史新高的意义并不大。接下来,议论其持续上涨还是已经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的渠道,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真正成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市场。这一切,都与突破历史新高无关。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