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缓解流动性过剩需标本兼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04:3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闻涛

  三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基准利率(其中一次为非对称加息)、若干次面向商业银行发行定向票据和窗口指导,高度密集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出台之后,广义货币M2和人民币贷款增速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增幅逐渐趋于平稳。据社科院金融所一位专家称,自中国设立中央银行以来,如此高频率地出台紧缩措施尚属首次。

  紧缩政策背后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学术的名词———流动性。据这位专家介绍,即便是在金融学界,流动性的出现频率也不是很高,而如今却成为中国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金融名词。几乎每个月金融运行数据公布之后,业界专家都会为如何控制流动性开出诸多药方,而央行出台的多数政策主要是为了调控过多的流动性。

  泛滥的流动性源自何处?需从经济运行内部找原因。对于负责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货币当局来说,所涉及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其增量包括新增的货币发行。如果中央银行在短期内或主动或被动地发行数量较多的货币,则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必然快速增加。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数字逐年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快速增长的

外汇储备。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唯此才能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可以说,只要我国的外汇储备继续扩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就会继续存在。

  外汇储备增加来源于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那么,能否通过减少出口增加进口来减缓储备增长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难度较大。拉动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力量较强,消费的力量偏弱。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必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其形成的生产能力显然无法被国内消费所完全消化,通过出口寻求境外市场是必然选择。

  外汇储备数量的上升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本币升值的压力、过度泛滥的流动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等等,这些都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带来较大的难度。为了对冲过剩的流动性,中央银行发明了中国独有的央行票据,并在短短几年内达到了3万亿元的规模。然而,通过票据对冲势必面临成本问题,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央行今年不得不多次动用存款

准备金工具。

  很显然,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对冲只能满足一时之需,无法从根本上切断流动性的来源,即外汇储备增长所带来的基础货币增加。要想改变目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多难局面,需要从改变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着手。

  有专家分析指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思路在于厘清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连带关系,从而为中央银行自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足够空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更加独立的外汇管理实体是必需的,由这个独立实体发行相应的人民币债券购买外汇储备,从而取代目前的央行票据和准备金操作,应当是中国未来外汇储备管理的基本组织架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