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新桥VS深发展:吃螃蟹者的困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04:08 第一财经日报

  田宇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在深发展(S深发展A,000001.SZ)之前早有先例。但2004年年底,当美国新桥投资(Newbridge Capital)最终以12.35亿元的代价获得国内首家上市银行深发展17.89%相对控股权时,仍被外界称为“创造了历史”。

  让一家外资机构、并且还是一家外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private equity)控股一家中资上市银行,此交易被认为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新桥及其合伙人单伟建继收购韩国韩一银行后又在亚洲市场打赢了一仗——尽管单伟建并不是最终与深圳市政府在入股协议上签字的人。

  深圳,这个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特殊关系的地方又出现了吃螃蟹者。

  在此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深发展几乎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焦点,而其原因多与新桥这家外资股东的身份有关。

  1 新人新政

  韦杰夫首先提出的就是“One Bank”理念,并规划了具体实施步骤。其思路是深发展要做一家统一的银行,总行和各分支机构要处于统一的管理平台上,遵循一致、标准的控制体系

  一如改朝换代后应有的万象更新,2004~2005年的冬天,在新东家新桥接手深发展后,旋即组建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包括董事长、行长等在内的重要位置均由外方人士出任,这与当年新桥收购韩一银行后的做法如出一辙。

  紧接着,新管理层对深发展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但此后不久,曾被任命为财务总监的人士出现在了同城招商银行的高管任命名单中,这前后,还有数十位本土中层员工也离开了深发展。没人能说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或许,这是利益冲突后一个无奈的结果,也或许,这正是新桥方面期望的局面。

  在进行人事调整的同时,在亚洲金融界有着多年从业资历的韦杰夫(Jeffrey R Williams)这位新桥任命的国内商业银行首任外籍行长开始了对深发展的系统性再造。

  新桥进驻后,韦杰夫有感于深发展似乎不是一家银行,而是每个分行自成一家银行,由此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缺位。对此,韦杰夫首先提出的就是“One Bank”理念,并规划了具体实施步骤。其思路是深发展要做一家统一的银行,总行和各分支机构要处于统一的管理平台上,遵循一致、标准的控制体系。

  与这种理念相配套,新桥在深发展开始实施公司内控制度的变革,构建垂直化的财务和风险管理模式,在总行设置财务总监和信贷风险控制总监,并陆续向各分行派驻财务执行官和信贷执行官。尽管这是国际银行普遍认可的主流管理模式,但由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韦杰夫这一新政在初期曾遇到很大阻力。

  对于中资企业普遍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新桥的到来也起到了改善作用。首先,深发展董事会重组后,独立董事由3名增加到5名,达到了监管部门的要求。其次,董事会设置了战略发展、风险管理、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薪酬与考核以及提名五个专门委员会,使董事会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化。

  而新桥关于银行高管人员的安排,则体现出了作为大股东且为一家全球性金融机构的调配能力。

  目前深发展的高管团队中,除了对处理问题银行具有经验的董事长法兰克·纽曼(Frank N. Newman)有着美国前副财长、信孚银行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的耀眼头衔外,其他高管中,既有多年海外银行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如首席信贷官李文活、首席财务官王博民等,也有本土成长起来的银行管理人员,如任命前深圳商业银行行长王骥担当特殊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司职不良资产的清理工作。

  2 牵手GE

  将深发展打造成零售银行也是新桥的一个重要计划。因此,除了能够带来深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为深发展提供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技术支持是新桥选择GE的重要原因

  在新桥入主前,深发展的业务特色并不明显。

  但这并不能说明深发展内部缺少有识之士。早在2000年,深发展的广州分行就已经开始在业界率先探索贸易融资业务。而在收购期间,新桥方就已经发现了广州分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新桥入主后不久,就将打造贸易融资专业银行作为全行的转型方向,明确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的公司业务转型战略。同时,有意识地提炼出了深发展“供应链金融”这一公司业务产品品牌,并持续进行培育和打造。同时,深发展还计划对贸易融资实施行业事业部制,待时机成熟时将业务和人员分离出来,成立贸易金融事业部。

  曾有深发展内部人士直言,仅从迅速通过总行层面全力推进在行内运作成熟且前景广阔的贸易融资业务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新桥管理团队的眼光、经验和水平。之前曾有预期新桥管理团队可能会简单地从国外移植一些产品进来,现在看来,这个团队还是比较务实的。

  而牵手GE,新桥则为深发展确定了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发展方向。

  2005年9月,深发展与全球消费金融巨头GE Money签署了《认购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GE Money将向深发展投入总认股金额1亿美元,占股近7%。相较于为了广发行股权而争得不可开交的花旗和法兴,GE可谓是兵不血刃就可能成为中国一家上市银行的大股东,而且将来控股的可能性还很大。

  新桥此次牵手GE实为一个处心积虑的动作。如同对韩一银行的改造,将深发展打造为零售银行也是新桥的一个重要计划。因此,除了能够带来深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为深发展提供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技术支持是新桥选择GE的重要原因。而借助全球消费金融巨头的帮助,深发展高调地开始了自己向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型之旅。

  GE和新桥属于“老朋友”,之前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很深的合作关系。因此,虽然入股协议受制于股改迟迟无法实施,但在业务层面,深发展与GE Money的各项合作都已经在进行之中。

  据深发展对外称,自2005年10月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零售银行人才培训、流程改进、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协作,GE在管理技术、客户市场细分、系统技术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对深发展的零售银行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双方合作始终致力于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在产品创新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今年10月27日,由GE Money搭桥,深发展与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合作推出双币种联名信用卡——沃尔玛畅享卡,并由GE Money为该卡提供支持系统,而沃尔玛正是GE Money全球零售卡项目的合作伙伴。

  目前深发展与GE Money正在进行多个项目的合作,包括房贷集中化项目、财富管理等。同时GE Money也参与到深发展银行管理系统的整合之中。深发展的内控与稽核系统在GE Money的帮助下已经提高到业内最高水平,尤以内控系统最为有效,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深发展转型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入2006年,深发展的投资者似乎已经习惯于看到公司频繁出现的业绩预增公告了。以今年10月26日深发展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为例: 2006年前九个月共实现净利润8.9亿元,较去年同期比增长197%,比2005年全年净利润3.11亿元高186%;每股收益达到0.46元;前九个月清收和处置了总额约为14亿元的历史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从2005年9月30日的10.3%降至2006年9月30日的8.3%。

  深发展对于业绩大幅度增长原因的解释是,主要是公司和零售银行业务的强劲盈利增长,专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有效率的不良贷款管理。

  3 争议新桥

  对于一家私人权益投资机构而言,其目标就是以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高额投资回报。新桥本身的这种属性令人担心其短期投资行为可能只是将深发展粉饰一下然后转手卖掉,并不会真正改善这家银行的经营能力和帮助这家银行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事实上,伴随着新桥的入主,来自多方(包括深发展内部)质疑的声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早在深发展与新桥接触初期,业界就有过争论和批评。尽管深发展前董事长周林曾表示,深发展的状况引入外资银行不太现实,并认为深发展是在做一次有益的探索。然而,一家经营不善的上市银行,最终在政府的首肯下引进了一家非银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而且还是海外私人权益资本,这令很多人产生忧虑。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新桥的“原罪”。

  新桥在深发展一役中最终能够胜出,与其1999年击败汇丰一举收购了韩国韩一银行51%的股权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首例外资控股亚洲大型商业银行,亦是到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收购案例。

  私人权益投资者的通常模式是,收购或参股目标公司-重组企业改善账面效益-出售或者上市,其一般不会持有参股公司的股份太久。有研究认为,私人权益资本的收、并购行为的收益通常不可能来自经营协同效应和战略性重组,而主要是利用被收购公司的价值低估机会及来自裁撤企业员工和财务协同效应。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资本大规模收购韩国资产,然后高价转售牟取暴利。

  毋庸讳言,对于一家私人权益投资机构而言,其目标就是以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高额投资回报。新桥本身的这种属性令人担心其短期投资行为可能只是将深发展粉饰一下然后转手卖掉,并不会真正改善这家银行的经营能力和帮助这家银行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而这一点,也与国内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所以,尽管新桥当初对深圳市政府作出了5年之内不转让深发展股份的承诺,但关于新桥退出的传言从来就没有平息过,尤其是在2003年银行被收购期间由其前任发放的15亿元问题贷款事件曝光之后。

  2005年9月,新桥推动深发展与GE的合作就曾被解读为是新桥为最终退出埋下伏笔;2006年2月,有花旗及渣打从业背景的韦杰夫这位新桥任命的行长辞职。尽管深发展内部有种说法认为其一直是位过渡人物,缺乏管理大银行的经验和魄力,但也有一种分析说,韦杰夫离开的真正原因是其立足于银行长远的改造措施与新桥的投资定位发生了错位。

  近一年来,有关新桥与潜在的战略投资者接触的传闻更是不绝于耳,雷曼兄弟、中国平安等,而这些消息也并非空穴来风,有的或成定局,有的功败垂成。

  而对于深发展业绩的增长情况,同样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有行业研究员认为,虽然深发展经营中不乏亮点,但2006年以来贷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与其3.59%的资本充足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何以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放贷力度而不是注重资产结构调整,其中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在融资无门的情况下不愿坐失规模和收入利润增长机会的无奈心态。

  而深发展关于业绩提升的解释虽然得到了一些机构的认同,有多个金融行业研究员调高了深发展的投资评级,然而,还是有不少分析师不认可深发展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尽管深发展坚称,其拨备水平合理,符合监管部门的标准,但是很多分析师认为,深发展的拨备覆盖率仅为48%,远低于同类上市银行的拨备水平,批评通过少提拨备以提高净利润水平的做法较为激进。更有研究员指出,深发展降低拨备水平虚增利润的做法难以持久且令人担忧。

  终于,像是找到了个发泄口,股权分置改革令以上所有的猜忌、不满和不信任集中爆发。深发展自今年5月底公布股改方案后,遭遇市场强烈反弹。部分机构流通股股东、散户和媒体大肆抨击被称为“零对价”的方案,一时间,新桥和深发展被声讨声包围。这种声音由方案本身引起,但很快就发展到了对于新桥的进入、对于其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以至于对于其诚信度的质疑。

  4 样本意义

  股改僵局也只是新桥作为投资者经历的一段插曲,身为一家外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可以预见的是,迟早有一天新桥将从深发展抽身而退,他们的关系注定就不是共图天长地久的“夫妻”。但是不管怎样,深发展案例还是为中国市场提供了一个样本,那就是对于存在问题企业(银行)的多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一位基金研究员表示,尽管无法预见几年之后深发展将演绎成什么样,但应该看到新桥在深发展身上付出的努力。你可以质疑这家外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一切努力背后的动因,你可以有偏见甚至指责新桥急功近利,但必须承认深发展正在呈现出的变化。也许,新桥会在深发展再次获得韩一银行那样的成功,也许,是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的一个失败结局。但无论如何,既然中国金融业进行过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未来某一天新桥离去后,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对于美国新桥投资,它来过,它做过,它还要走;而对于深发展,它吃了螃蟹,味道究竟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