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中国VS新加坡:股指期货保卫战 > 正文
 

金融期货将在明年初登场 股指期货当先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 11:37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张汉青 庹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在出席财经年会时透露,到今年年底,被誉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二次革命”的股权分置改革将基本结束,推出股指期货的制度性障碍基本消除,预计在2007年年初,股指期货作为金融期货的“急先锋”将会率先面世。

  业内人士指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会对其他金融期货产品的陆续推出做出示范。以此为突破口,我国期货市场可望迎来一个以金融期货为主导的“大发展时期”。

  建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

  图为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在“财经年会2007:预测与战略”上发表讲演。本报记者 张汉青 摄

  “当前推出股指期货的时机及条件已经成熟,我国金融期货市场要建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姜洋说。

  与中小散户相比,机构投资者定价能力强、风险控制水平高、资金实力雄厚,有利于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市场的平稳运行。在西方资本市场,金融期货的使用者、参与者和交易者,主要还是机构投资者。但是中国目前的

股票市场开户数是7000多万户,商品期货市场的开户数也有四五十万户,真正交易的可能有二三十万户,其中又以中小散户居多。所以,机构投资者的培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像股指期货这样一个杠杆率高、可放大十多倍、甚至二十倍的交易品种,如果风险控制不好,让大量散户参与其中,市场是绝对不安全的。

  相关人士表示,证监会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研究,把引入和培育机构投资者,建立多层次的投资者结构,作为促进金融期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风险控制要放在第一位

  姜洋表示,对市场参与各方来说,股指期货交易是一项专业性强、风险程度较高的崭新业务,其交易结算和风险控制与股票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成熟市场经验表明,投资者教育工作成功与否事关金融期货成败,因此,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证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了解,2006年9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在上海挂牌成立,到10月份,金融期货交易所已经开展模拟交易。从模拟交易的运行来看,每天的交易量大概是20多万手,交易金额也比较大。

  “从模拟交易反映的情况来看,加强投资者风险控制教育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要让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认识到期货投资具有特殊性,与股票的现货投资相比有根本区别,风险控制十分重要。”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黄运成近日也特别强调这一点。

  目前,中国金融期货研究所已经公开征求对股指期货相关细则的修改意见,各公司对股指期货相关规则已有了解,交易系统也在更新过程中,但全面交易结算系统的建设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风险控制系统建设和风险控制人员的培养也是需要重点加强的急迫工作之一。”黄运成坦言。

  金融期货将成期货发展突破口

  “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会对其他金融期货产品的陆续推出做出示范。至于其他金融期货品种如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何时推出,这还要根据市场的具体反应相机而动。”姜洋说。

  在他看来,发展一个结构合理、安全高效的金融期货市场,其复杂性和对市场的持续影响力不亚于股权分置改革。因此,发展金融期货需要更加周密部署,精心筹划,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曲折要有充分的认识。

  把推出金融期货作为发展期货市场的突破口,显然是监管层在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统计数据表明,在金融期货推出之前,世界期货交易量以农产品为主。但金融期货自1972年推出之后,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0年后,国际期货市场中金融期货的交易额已经大大超越了商品期货,约占期货交易总额的60%至80%。股指、利率、

汇率期货以及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改变了期货市场面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如
马来西亚
、韩国、新加坡、香港等纷纷以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作为大力发展目标。

  国外有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的期货交易应该是其GDP的30倍,而2005年中国期货交易量只是GDP的80%左右。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我国产品缺乏定价能力。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期货自1995年的“3·27事件”停止交易后,至今仍是空白。但随着前些年股市的大幅调整,市场避险需求大增,有关推出股指期货、建立做空机制的呼声日益强烈。推出金融期货可谓众望所归。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