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行中石化携手“入恒” 港股因H股而“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5:0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吕锦明

  12月4日,中国银行(3988.HK)和中石化(0386.HK)正式计入恒生指数成分股,虽然当日两只股份的股价双双回落,“但是从两股‘入恒’的步伐之快可以看出,H股在恒指乃至香港证券市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香港市场也因H股的加速进入得以提高自身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香港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曾志英如是说。

  入恒“新贵”双双回落

  昨日是中国银行和中石化正式计入恒生指数成分股的首个交易日,中小投资者普遍预期两股齐升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中国银行和中石化的股价双双回落,收盘时均轻微下跌,其中,中国银行收盘报3.75港元,下跌0.8%;中石化收盘报6.23港元,下挫0.95%。

  “两只股份的这种走势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中国光大

证券研究部董事曾瑞昌表示,“入恒”之前,市场主力已经在对之前的持仓比例进行频繁调整,所以两只股份的股价早就因为这些机构的介入,提前“偷跑”了好几个交易日了,积累了一些涨幅。“所以,昨日的走势可以看成是市场借利好出货。”

  曾志英表示,最近美元兑各种主要国际货币呈现出明显的疲弱态势,“因此,与美元汇率紧密联系的港元也不可避免受到拖累,这直接影响到以港元结算的港股市场的表现,因为国际基金经理要考虑汇率变化带来的收益损失。”

  曾志英认为,通常,一只股份入选恒指应当理解为“利好”,将得到以基金为代表的主力机构的认同,这有利于股价的上升。“所以,对于昨日两只股份股价回落,除了有机构借利好出货外的因素影响外,主要也是受到美元弱势拖累港股市场的影响。”他表示,从长远看,这两只股份所代表的行业(石油、金融)都是国内高速增长的产业,可以被长期看好。

  港股市场地位借H股提升

  “回顾今年以来,恒生指数服务公司先后两次调整恒指成分股,目前已有建设银行(0939.HK)、中国银行和中石化成功‘入恒’。这对于30多年成分股未做改变的恒生指数来说,可以说是个不小的变革。”曾志英表示,恒指两次对H股敞开怀抱,表明恒指希望从一个地区性的经济指标向“大中华”概念的指标过渡。

  他解释说,在建行“入恒”之前,恒指成分股以香港本地的地产和传统制造业企业为主,可以说,这代表了那个时期香港经济的特征。“随着内地与香港经济互动的日益增多,香港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软库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总裁温天纳表示,“很明显,今年以来,在香港IPO的新股以各类中资企业为主,但却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主流资金的高度关注,推高恒指由14000点摸至19000点以上,使香港市场成为今年全球各主要市场中表现最好的一个,就连美国纽约也开始担心香港会赶上并超过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温天纳认为,这与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和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关系紧密。

  曾志英表示,随着国内企业不断来港上市,H股、红筹股等中资背景的企业在香港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恒指两次对H股开放,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要反映出‘大中华’区域经济的发展面貌。”他认为,恒指只有做出这种调整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香港市场的国际地位才能得以不断提高。“相信恒指服务公司即将推出的A+H指数,就是为了能够同步反映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企业的股价变化,以及两个市场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曾志英透露说,由于

中国经济持续前进,人民币汇率调整为投资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加上香港市场的成熟和健全,吸引了许多国际资本的目光,“我了解到,许多美国互惠基金(MutualFund)、日本的资金都对港股兴趣越来越大,因为在这些基金经理看来,在香港市场投资H股比重的加大,实际上就等同于投资‘大中华’概念的比重加大,可以直接分享中国经济腾飞的成果。”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