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国际经验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施发启 从其他国家的情况看,可以把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的转变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市场经济自身发展和完善,自然实现这一转变。这种转变方式的典型是美国和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类是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那样,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主动实现这一转变。 上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在自由竞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实行小政府、大市场的政策,并结合其它相关政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自由竞争和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虽然政府采取了通过干预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所提升,但并没有改变消费的主导地位。70年代出现的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发达国家又相继采取了自由竞争的政策。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历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消费主导经济。随着这种经济运行方式的不断完善,经济运行相对平稳,经济周期明显加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消费主导经济具有很多优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国民福利水平。 我国经济目前所经历的高增长、低通胀属于东亚模式,而且正经历着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的阶段。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有助于吸取经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里,以日本为例分析这类经济转换方式。 日本从1955年至1973年经历了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使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这一阶段,日本经济基本上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高积累和高储蓄支撑了日本的高投资。1952年至1970年,日本的积累率高达33.7%,日本的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1955年为9.2%,1960年为14.9%,1970年为19.9%,这一指标远远高出同期欧美各国的水平。 随着1973年以后的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日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低速增长期。在这段时期,日本政府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加速发展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通产省也改变了过去追求高增长的产业政策,转而提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重视污染和环境问题等政策,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投资率逐渐下降,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973年至1980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4.3%,接近高收入国家经济的增长率。1970年至1980年,经济增长中靠要素生产率提高获得的比例进一步上升为71.2%,从而使日本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在1990年代,日本陷入较长时期的经济衰退。导致经济停滞和衰退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企业生产能力过剩。过去几十年持续大规模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并产生大量的银行呆坏账。 纵观日本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经验和教训。其成功经验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应该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采取措施,通过政府积极引导,主动实现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其失败教训是:长期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导致国民经济陷入困境。 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主导经济增长模式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模式,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许多限制因素,我们认为,中国应主动采取措施,在政府引导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966年至198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和投资率(%) 年份经济增长率投资率 196610.5 27.6 196710.4 29.4 196812.5 31.4 196912.1 33.2 19709.5 35.4 19714.3 35.4 19728.5 35.8 19737.9 37.4 1974-1.4 34.4 19752.7 33.0 19764.8 32.4 19775.3 32.0 19785.2 33.0 19795.3 33.0 19804.3 31.6 19813.7 31.5 19823.1 30.8 19833.2 29.7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