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流动性没有得到根本疏缓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 06:14 中国证券报
建行福建分行 黄建锋 今年以来央行三次上调准备金率,但流动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主体必须更加关注外汇政策,从源头上控制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机理在于:一是冻结金融机构可用资金,吸纳其流动性;二是借助货币乘数效应,产生多倍流动性收缩;三是发出政策紧缩信号,影响市场主体心理和行为。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明显。 但实际上,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在内的一系列收缩流动性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形势。事实上,2006年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因素非常多:一是存款准备金率的三次提高,直接冻结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超过4600亿元,在货币乘数效应下,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超过18000亿元;二是央行票据的三次定向发行,冻结特定金融机构资金2500亿元;三是信贷规模的迅速增加也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1-9月人民币贷款新增2.76万亿元,同比多增0.80万亿元,等等。 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强力影响之下,我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继续增加。以“存差”资金缺口为例,截至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资金缺口达到10.68万亿元,当年新增“存差”资金缺口达到1.4万亿元。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预计冻结金融机构可用资金1600亿元,约占我国金融机构现有人民币“存差”资金缺口的1.5%。可见这一措施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影响甚微。另外扩容流动性的一些因素没有消减,比如外币占款因素,却有不断强化的趋势,因此我国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不会发生逆转, 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这一问题与国际收支不平衡有直接关联。截至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1万亿美元。外汇资金的涌入,势必增加外汇占款对冲的压力,对冲外汇占款形成的巨额基础货币投放是我国金融市场资金过剩的根源。因此,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在国际收支源头控制流动性的被动过快增长,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问题。 就汇率政策而言,“汇率与利率孰先”的问题在我国时有争论。在我国宏观调控初步取得成效,利率政策暂时淡化的形势之下,汇率政策将得到人民银行更多的关注。 因此,市场主体有必须提高对汇率政策的关注:一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取向不会变化,人民银行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基础上,预计汇率的浮动区间将有所扩大,市场主体汇率风险可能加剧。二是人民币汇率是一个升值过程,但将是逐步、有序和可控的过程。截至11月2日,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7.8718∶1,人民币自“汇改”以来的升值幅度达5%,预计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不变,但这一趋势是一个渐进和有序的过程。三是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将得到推进,包括结售汇管理制度、外汇避险工具、本外币一体化产品等,这将为市场主体避险和盈利提供更多可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