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井蛙需要的只是一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 02:4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木木

  刘澄的声音很宏亮,也很有底气。他说:“我的弟弟遇到了车祸,昏迷了七天。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买过保险’。我赶紧找保险公司联系,但保险公司却拒绝理赔,他们的理由是应在24小时内报案。”

  刘澄显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这个会议的“东家”———中国保监会政研室副主任周道许留面子。在周道许和所有与会者的笑声中,他接着说:“那家保险公司的老总是我的同学啊!找过去,经过努力,最后还是理赔了。但这事真是让人堵心啊!所以我现在什么保险都没买!”

  刘澄是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他在这个以“保险与

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上的发言,显然道出了所有参会者的心声。在大家的笑声中,周道许向刘澄保证,要把他反映的问题向吴定富主席汇报。

  保险理赔难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困扰着刘澄,困扰着这个“小型但高层”(周道许语)研讨会的与会者,并招致他们的一致挞伐,而且也困扰着许许多多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理赔难的恐惧,使千千万万对保险本有需求的消费者,不得不选择远离保险。

  在中国恢复保险发展的二十多年中,虽然整个行业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行业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万亿,但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以及保险业占整个金融行业的总份额,却还难以实现实质性的跨越。“理赔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京城“跑”保监会的记者大约有四、五十个,本人曾在其中做过随机调查,买了保险的记者人数寥寥(车险除外)。询问原因,“太贵”、“没啥用”、“理赔又麻烦”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个“调查”结果,也与此前发布的《中国寿险客户满意度调查研究》的某些数据契合:在客户认为保险公司最需要改进的22个问题中,“售后服务”和“理赔”把其他20个“同伴”远远抛在后面。

  还是在这个研讨会上,有专家介绍,某打算进入内地发展的台湾保险公司的头头儿,曾经底气十足地放言:我只要把我的理赔率提高那么一点点,我就能把许多同行打趴下,而不管他是中国的保险公司,还是外国的保险公司。

  问题来了:既然都知道抓好理赔,可以对公司业务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国内保险市场竞争不充分固然是一个很合适、很不错的解释,但各个公司的各级管理者,对公司发展、保险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应该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当然不仅仅存在于保险公司的层面,保险监管者、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认识显然也还存在“不到位”现象。比如,当保险业快速发展起来的时候,在全国700多所本科类院校中,设立了保险专业的不过才50来所。以致人才短缺成了制约保险业更快、更健康发展的瓶颈。

  本人孤陋寡闻,以前好像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来源于环境。

  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往往就会得出什么样的认识来。中国那句老话———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夏日和煦的阳光下、徜徉于茵茵绿草中的小虫子,对冰雪的晶莹、凛冽、肃杀,是无法理解的;而生活在温暖潮湿的水井中、攀爬于青苔滑腻的砖壁间、享受着不断送上门来的“美味佳肴”的井蛙们,又怎么可能理解汪洋的辽阔、深邃和在其中肆意驰骋的快乐呢?

  由此说来,环境的力量实在伟大,伟大到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单位的眼界、命运乃至最终的发展前途。但是,如果要想赢得一个更大的舞台,非跳出既有的环境、既有的窠臼不可。这就必须超越。而为什么要脱离熟悉的环境实现一个或大或小的超越呢?因为希望超越之人,总是希望领略冰雪之美和汪洋之美。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对新环境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这其实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能力,即对旧有环境超强的否定和超越的能力。因此,中国人很讲究登高;登高是为了望远。当天高云淡、风清气爽之时,登高远眺,每每会有不同的发现。

  由保监会牵头召开的这个讨论保险业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研讨会,会址就选在北京香山脚下。会后,周道许极富鼓动性地号召与会者登高远望,欣赏燕山余脉层林尽染的美景。这也不知道是他的潜意识在“作怪”,还是有意而为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