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备温和通胀:我国政策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5:30 中国证券报

  

兴业银行 鲁政委

  我国一方面深受美方升值压力之苦,另一方面却又对本来就不高的通胀水平慎之又慎,从而抛弃本来可以得到的就业利益。

  适当通胀缓解升值压力

  在美国方面压迫

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中,官方的直接依据是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学界的观点则是中美通胀差异导致
汇率
的失衡。2002年以来,除2004年我国CPI略高于美国之外,在其它时间我国CPI均大幅低于美国,差距最大时(2006年5月和6月)甚至达到了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丝毫不否认此种对比方法在统计方面所存在的固有缺陷,但近年来美国国内通胀水平总体上高于我国却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如果暂时抛开国际收支状况内生于中美两国的储蓄水平不论,假定进出口产品价格确实能够影响贸易收支,那么,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我国国内通胀水平上升,其效果都是等价的,即都会转化为出口产品价格的提高。那么,为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容忍我国出现略高一些的通胀水平,其实也应该是可选择的策略之一。特别在我国目前总体通胀水平(今年以来累计同比最高水平为1.3%)离宏观当局3%的理想水平相差尚远、离5%的上限更远的情况下,“通胀策略”似乎更应成为现实的应对方案。

  适度通胀有利就业

  略高的通胀水平,不仅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我国就业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将近1000万就业人口、且同时面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每年就业任务的完成,对于

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根据有关研究,如果使用非农就业作为我国就业水平的指标,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在我国是较为明显的。因此,对较高通胀率的容忍将可能提高目前的就业率。

  其实,即使不使用非农就业数据,而是单纯使用城镇失业率数据也可以多少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效应的存在。1985年以来,累计同比CPI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在2003年之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失业率不断攀升,到2003年已达到198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4.3%。此后,由于整体通胀水平较此前略有提高,经济增速相应提高,失业率出现回落,在每年新增近千万劳动力的情况下,4.2%的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到了2006年第二季度末。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在整体CPI仅有小幅上升、但仍保持在低位的情况下,失业率进一步下降到了4.1%。虽然是仅仅0.1个百分点的变化,但在我国庞大的就业人口基数下,其对应的却是大约320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和580万城镇各类就业人员。

  然而,面对总体通胀虽然温和上行、但依然低位运行的态势,有关方面却一直对其保持高度戒备、并频繁发出警告。一旦有关方面在抑制通胀上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那么,我国将不得不同时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双重压力:对内是失业率的反弹,对外则是美国方面进一步加大的升值压力。

  CPI(右轴)

  城镇失业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