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业绩中有水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5:30 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王婷

  从三季报公布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有不错表现。其中银行、石化、工程机械类、公路以及A+H股等板块的表现尤为突出。

  分析人士认为,三季报中大部分有突出表现的上市公司,业绩属于正常增长,亦在合理范围之内。特别是一些有行业复苏意义、国家政策支持公司,新一轮的业绩增长应该能够延续到下一个季度乃至全年。

  然而,业绩创下新高背后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因素。

  以医药类上市公司为例,银行证券分析师刘彦明认为,医药类上市公司本季业绩表现情况良好,延续了上半年的增长态势。然而,在这种增长中,许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显示,营业利润下降,而净利润却呈上升趋势。原因在于,大部分利润来自于投资收益的贡献。也就是说,这些非经常性收益来自转让公司资产或获利于上半年的证券市场。

  而

房地产板块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并不能单以一个季度的情况来论公司的发展。当季收入变高可能与下一季度的变动没有必然联系。该行业所涉及的产权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走完程序才预示着这一行业长期的发展情况。

  银行类

股票三季度走势平稳,但是深发展业绩的激增依旧引起行业内部不少分析人士的关注,有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该公司该计提的风险准备不计提,利润虽高,但隐含很高的经营风险(其风险准备只有47%,行业平均水平为90%)。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原因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有操纵利润的冲动。

  天相证券分析师刘之元认为,国际原油价格的下降有助于提升石化收益。但对于石化板块中的化纤板块而言,由于其中ST类股票偏多,年内摘帽压力大。尽管大部分公司因为成本原因,导致盈利有大幅提升,但也不可忽视其可能存在操纵利润等的可能。

  另外,11月份,涉及限售股解冻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多。此前,6月份仅有三一重工1家,7月份没有,8月份为33家,9月份为6家,10月份为25家,而11月份这一数字迅速上升至72家,12月份将是65家。一些业绩不佳或价值高估的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偏低的限售股股东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套现压力,背后亦有可能存在操纵上市公司业绩,抬高股价出货的可能。

  一些存在高管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也存在迫于业绩提升才能行权的压力,从而粉饰上市公司业绩的可能。

  业内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基本上每一家财务造假的公司,其目的都是把业绩做好,这一点是共性。而在具体的做假手法上,则各有不同。曾经轰动内业的银广夏、蓝田股份是虚增收入的高手。另有一些公司,通过自己炒作自己的股票,让其收益进入主业,从而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

  会计人士曾指出,当前存在可能违规进行业绩造假的上市公司股票,涉及领域可能有业绩大幅变动的股票、重组题材的股票、IPO但前三年业绩存在问题的股票、还有PT、ST类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有较多关联交易的股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