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 从摩擦到磨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3:5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锐

  近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来访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举行了会晤。曼氏此行带来了欧盟的一份政策文件,文件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银行业等服务行业并从欧洲购买更多的清洁能源技术,薄熙来对此表示“可以理解”,但他回绝了欧盟的一些不合理要求。

  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方表示中欧双方已达成八项共识,但这并不足以扫除近期中欧贸易道路上的一些阴云。事实上,今年6月中欧纺织品谈判达成“三赢”所制造的短暂“蜜月”气氛,已被近来所发生的一些中欧贸易“不快”冲得烟消云散。中国汽车零部件关税问题、中国鞋反倾销案以及“第三国知识产权保护”调查等连串的摩擦事件,提升了中欧今后的贸易关系磨合的难度。而且,欧盟全面改革对华贸易“新政”,10月24日首次发布对华贸易政策文件,将“在公平贸易的战略下,重建对华贸易战略”列为其第一项行动。这表明欧盟在对华贸易问题上措辞较过去明显强硬。在此背景之下,无论曼式“我是一个‘中国乐观主义’者,而不是‘中国威胁论’的散布者”的示好,还是举例称“价格低廉的中国商品,平均为每个欧洲家庭每年省下300欧元”的巧言,当视之为一种外交辞令。事实上,曼德尔森此次挟最新的欧盟—中国贸易和投资政策文件,摆出诸多要价,正凸显了在欧盟对华贸易新政背景下,双方在贸易利益分配领域所产生的一些新的差距。

  欧盟新的对华贸易战略,除要求中国履行完成加入WTO时所做承诺,还把扩大中国对欧盟的市场准入和公平贸易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并希望以此减少欧盟对华的贸易逆差。诚然,中国入世以后,扩大了贸易顺差、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就业,但以此要求中国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等关键领域的准入门槛,显然令人无法接受。因为目前中国的本土金融市场还显稚嫩,大幅放宽准入不具备条件,容易给国内金融经济造成动荡。退一步说,中国一直在按WTO时间表忠实履行开放协议,曼氏的要求无疑属额外要价。对于这类要求,中国只能说抱歉。

  从严格意义上讲,中欧贸易再起摩擦并非由于哪一方率先刻意挑起,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些深层次因素在发挥作用。不同于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别互补性,欧盟是25个国家的经济联盟,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国与欧盟一些成员国在资源要素禀赋上更多地体现为竞争重叠而非互补,比如波兰、

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就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与“中国制造”就形成比较直接的正面交锋。这往往成为中欧贸易摩擦的内生性因素,也是曼德尔森等欧盟政治官员面对选民头疼之所在。今后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容,欧盟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程度越来越参差不齐,中欧贸易摩擦的强度可能还会增强,对此我们要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欧盟的角度看,放缓基于政治因素的内部扩张步伐,降低欧盟内部复杂的国别经济的结构性特征,改善欧盟国家传统的高福利体系,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高福利成本等措施提高企业的

竞争力,当为缓和中欧贸易紧张的有效外部途径。但是,国际因素往往并不为我们所掌控。与其指望别人,不如靠自己主动调整。目前国内“只长骨头不长肉”的加工贸易主导型出口模式,虽也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副作用越来越明显。采取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适当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当为减少中欧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固本之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